碰撞思想火花,赋能现代化新丹阳建设

核心提示: 昨日,寒潮发威,最低气温降至0℃,而市会展中心国际报告厅内,却是热潮涌动。持续一天的全市领导干部研讨会掀起了一场思想碰撞、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燃旺了争先进位的斗志之火,让与会者倍感振奋、充满干劲。

碰撞思想火花,赋能现代化新丹阳建设

——全市领导干部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云莹 陈静

昨日,寒潮发威,最低气温降至0℃,而市会展中心国际报告厅内,却是热潮涌动。持续一天的全市领导干部研讨会掀起了一场思想碰撞、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燃旺了争先进位的斗志之火,让与会者倍感振奋、充满干劲。

如何更好地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在丹阳大地展现出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明年工作“干什么”“怎么干”?……带着调研和思考的成果,领导干部们立足丹阳实际,谈思路、议对策、话发展,为现代化新丹阳建设注入了满满动能。

守牢红线底线,拧紧发展安全阀

11月17日以来,面对来势凶猛的突发疫情,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市上下第一时间进入战斗状态,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到了扑灭疫情上,各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广大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以及全市人民积极参战,迅速打赢了本轮疫情的歼灭战、总体战。

“本轮疫情深刻警示我们,安全稳定是‘易碎品’,做不到警钟长鸣就会底线失守。”研讨会上,市委书记王成明语重心长叮嘱与会领导干部,大家要把安全底线作为发展生命线,从此轮突发疫情的“切肤之痛”中警醒起来,站在对丹阳发展、对丹阳人民负责的高度,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三条底线”。

在副市长倪荣锦看来,安全稳定离不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强化数据建设及运用,进一步推动平安丹阳建设。“在此轮突发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发挥‘大应急’机制作用,依托数据感知采集、部门联动共享,为疫情防控提供总体态势分析,为及时采取调整相应的管控措施提供了数据服务支撑。”

社会治理,治的是民心,树的是规矩。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宏程认为,社会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加强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要系统谋划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大治理’体系建设、‘大政法’体系建设,咬定基层党建好、治理架构好、能力建设好、社会治安好、共治成效好、乡风民风好‘六好’目标,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针对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与会领导干部纷纷表示,他们将始终保持高度警醒、高度重视,总结反思经验得失,从严从细做好各项工作,全力提升疫情防控工作严密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始终绷紧“安全生产万无一失、一失万无”这根弦,紧扣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这个重中之重,全面排查相关风险隐患,及时介入、尽早处置,确保全市大局稳定。

聚焦产业赛道,提升城市硬实力

当前,城市竞争的主赛道依然在产业,产业强则经济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眼镜是丹阳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最靓的一张城市名片。“我市眼镜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要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赵立群在会上交流发言时表示,丹阳眼镜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以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但也面临着企业规模、产品研发、产业规划等问题。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制约?赵立群认为,丹阳眼镜产业发展要制定一个长远发展规划,科学设定未来五年眼镜产业链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应税销售、纳税总额、规上企业数、亿元企业数、上市企业数等具体目标,通过打造一个特色眼镜小镇、做大做强一批眼镜企业、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出台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建立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适时举办丹阳国际眼镜展、举办眼镜文化节等具体举措,实现丹阳眼镜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300亿元。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我市“4+3+1”重点产业集群之一,也是丹北镇产业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经济三重压力和疫情反复袭扰的重大背景下,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势超越,加紧布局新能源赛道,与大健康等产业并跑抢跑,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副市长、丹北镇党委书记陆云飞表示,丹北镇将加紧抓好新能源这一全新赛道,果断出击、加紧布局,通过做好抓项目、增动能、强保障、优质态四篇文章,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新道超车,争取在“十四五”内打造出5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丹北将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抓好重大整车项目和上下游关联项目招引落地,促进产业集群循环联动发展,力争2023年形成年产整车2万台、销售100亿元的产业规模。”陆云飞说。

突出项目为王,注入发展源动力

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没有好项目就没有硬支撑。“我们将抓牢关键项目不放手,推动产业集聚不松劲,加快产业升级不停步,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与上海、苏南等地区互动互联,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示范区、服务区。”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束克之说,开发区明年将继续立足“引领高质量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围绕在手成熟项目加大攻坚力度,力争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实现新的突破,成为全区产业发展新的驱动引擎;围绕2023年50个市级重点项目,着眼项目落户建设“无障碍”“零等待”,持续加强重大项目服务,在用工用电、能耗容量、金融信贷等要素保障方面打造“绿色通道”,促进项目建设能上尽上、能赶快赶,推动恒美偏光片、金宇生物医药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竣工投产。

把项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突出重点,更要明确方向,提升项目招引能效。副市长任翠霞建议,项目招引要进一步聚焦优势产业、聚焦强链补链、聚焦税源经济,明确全市招商产业布局,推动各镇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招引更多与板块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牵引力大的优质项目,将重点放在招引高附加值类和总部经济企业上。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跟踪对接、项目服务、要素保障,落实落细“丹舒心”94条,持续优化“1+5”环境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提前介入、集中会商、简化流程、并联审批的服务机制,让招引企业享受“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拿证”的便捷和实惠,确保每一个招引项目都能成为丹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做好经营文章,绘就城乡美画卷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中,只有坚持精明精细精致的理念经营城市、放大城市特色,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破解当前城市发展中的困难与堵点,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市场的思维、创新的思维经营城市,以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不断提升政府对城市资源的掌控力。”代市长宋飞雄说,“要系统推进产城融合,比如眼镜小镇建设,作为丹阳商贸发展的核心区域,既要纵向拓展,走商贸、服务型经济和创新创意型经济结合发展之路,构建功能突出、创新高端的眼镜上下游产业集群;又要横向扩张,带动周边产业、商业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从起初单一的眼镜交易市场转向产城融合的商务新城,同时统筹运河两岸规划设计,打造与小镇配套的旅游休闲地。”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2022年全市上下聚焦两大关键战役,其中之一就是要打好美丽丹阳镇村建设突破战。“今年,全市计划选定4~5个区域位置、经济发展、产业特色等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的村庄进行先行先试,总结出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模式和经验;2023年,各镇(区)至少选定1~2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开展试点工作,形成结合本镇(区)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副市长谢正宝表示,开展村庄集聚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将坚持规划引领,加快编制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指导镇区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试点项目建设。同时,发挥好试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我市“镜彩丹西”“景美丹东”两条重要线路为主线,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标杆,整合好上级奖补资金和市级配套资金,将村庄建设、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有效改善村庄农房风貌,着力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设施齐全、配套完善、景观优美、生态优良、建筑安全、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民社区,绘就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坚持人民至上,提升群众幸福感

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明年要继续做好富民强村工作,更加关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帮扶,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市委副书记赵志强说,要进一步落实“六个一”挂钩帮扶机制,建立“村级全面摸排-镇级全面核查-市级重点抽查”的工作模式,督促基层落细落实。同时,今年要确保70%的经济相对薄弱村收入超过120万元,2023年要实现全面达标。

“‘十四五’期间,市委提出打造现代化‘智造名城、运河明珠’的目标,其中不仅有对产业的定位,也蕴含着对塑造城市内涵的要求。”市委副书记于利东表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富含文化内涵的综合性产业,既产生经济价值,又提升民生福祉,与一座城市的形象和特质紧密相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丹阳实践的进程中,要立足已有资源,以大运河文化为总纲,融入齐梁文化、季子文化、红色文化和智能制造文化,打造完整的文化体系。“要从着力强化城市文化内核、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旅游产业文化支撑、做强文旅融合发展载体、营造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着手,促进丹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人民生活更美好、精神文化更丰富的美好城市注入新内涵、厚植软实力。”于利东说。

同时,与会市领导表示,当前丹阳民生事业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很强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丹阳发展现状,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为,更要借力发展,办好民生实事项目,优化医疗、教育、养老资源布局,规范运营教育卫生专项基金,加快推进在手的民生工程,确保民生事业发展跟得上城市发展步伐、群众增长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