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燕:诚信和谐 创新超越
——对丹阳城市人文精神提炼的思考
孙春燕 发表时间: 2012-05-1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则不能没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同样道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更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
        丹阳作为沪宁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城市个性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江南文物之邦"之美称,既有江南水乡的宁静情趣,又有现代城市的繁荣景象。依照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之城”的战略目标,今年我市将以“文化建设提升”为重点,提振丹阳精、气、神,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我们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综合我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本人把丹阳精神概括为“诚信和谐,创新超越”八个字,以期能为我市“丹阳精神”的提炼提供参考。

诚信和谐
        诚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诫他的弟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无形的力量,又是无形的财富。而今社会诚信缺失屡见不鲜:从政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从商者,唯利是图,巧取豪夺;金钱至上,六亲不认;从文者,指鹿为马,信口雌黄;欺世盗名,斯文扫地;试想,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如何立足社会?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如何生存壮大?一个充满诚信危机的社会怎能和谐发展呢?
        丹阳是季子故里,素有“诚信之乡”的美称。“季子挂剑”的故事流传至今,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诚信守义到了这种程度,大概是无人能超越了。丹阳经济要创新超越发展,丹阳百姓要幸福和谐生活,就必须传承“诚信”美德,人人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带头说诚信话、带头做诚信事、带头当诚信人,时时把自己置于诚信社会之中。只要每个人在诚信的路上跨出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诚信之路也就会愈走愈远,我们的丹阳就会更融洽、更和谐、更诚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而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途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的和谐精神。和谐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和者,和睦也,有和舟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从尧舜之治到开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康乾盛世,小到一个家庭,和睦才能安宁幸福;大到一个国家,有了和谐,才能长治久安,共荣共生!和谐是发展的目标,和谐也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和谐无从发展。如今丹阳这座日新月异充满勃勃生机的城市,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征途中更应以和谐精神来建设我们的美好温馨的和谐家园,让全体丹阳百姓生活更幸福!
        “诚信和谐、创新超越”是相辅相成的。“诚信和谐”是“创新超越”的前提,是保障。

创新超越
        创新精神在丹阳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得我们丹阳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近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辉煌业绩。如今,丹阳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做率先中的率先,是镇江市委对我们的新要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是丹阳人民对我们的新期盼。新要求新期盼必将面临新挑战,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贯穿到社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用创新的思维想问题、办事情,用改革的办法解难题、促发展,以超常规的举措求突破、争超越。唯有此,我们丹阳才能立足于苏南强市之林。
        人需要有超越的精神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同样道理,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超越的精神就会安于现状,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如果我们还是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以“眼镜之乡”、“汽车零部件之乡”等特色产业沾沾自喜,那么我们将永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更谈不上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全新的理念,勇于拼搏、迎难而上的超越精神是我们丹阳立足苏南强市之列的不二法门。
        丹阳,这座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正以她独有的魅力散发出勃勃生机,让我们把这笔精神财富化作前进的动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张玉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