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嘱电话,他一打就是三年

核心提示: “你今天身体怎么样?按时吃药了吗?家里做饭了吗?孩子好吗?”几个简单的问题,几句暖心的叮嘱,三年来,这样的电话,丁海军每天都会给王强(化名)打一通。

图为丁海军(左一)和开发区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慰问王强(化名,右二)。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王晶

“你今天身体怎么样?按时吃药了吗?家里做饭了吗?孩子好吗?”几个简单的问题,几句暖心的叮嘱,三年来,这样的电话,丁海军每天都会给王强(化名)打一通。一个是高楼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一个是社区里的普通居民,二人的交集是从一次走访开始的。

2018年1月的一天,丁海军像往常一样在社区里走访巡查。走访过程中,社区居民王强的几位邻居告诉丁海军,王强最近的表现有些异常。“我当时就立即找到他,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他确实有些异样,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甚至一句话会不自觉地重复说好几遍。”在之后的接触中,丁海军意外发现王强竟随身携带小剪刀。对此,王强解释为防身之用,并称有人要害他。

意识到情况不对的丁海军立即将此事反映给了社区,并与派出所民警一起将王强送往医院检查。经鉴定,王强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之后,丁海军和社区工作者将其送往镇江市进行治疗。为给王强筹措医疗费用,丁海军在社区积极倡导捐款,最终筹得6.3万元医药费。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王强住院接受治疗期间,他十岁大的孩子又发生了交通意外,只得休学在家休养。因为家庭原因,王强的孩子当时独自一人在家,无人照顾,丁海军便隔三差五地去照看孩子。“这孩子很内向,你不和他说话,他就不说话,你问他问题了,他才回答。”丁海军说,“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我就是担心这样的家庭变故会对孩子造成精神和心灵上的伤害。”为此,丁海军不仅自己经常上门看望孩子,还嘱托社区志愿者轮流上门照看孩子。

入院治疗5个月后,王强出院了。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坚持服药是治疗的关键,丁海军又将这个活揽到自己身上,做起了王强的“监护人”,每天一通电话,询问王强的身体情况。“我记得有一天,王强给我打电话,说他好像出现了幻觉。”丁海军立即找到王强了解情况,“原来,王强觉得身体恢复得不错,便开始心疼药钱。原本应该每天吃两次的药,他只吃一次,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件事发生后,丁海军经常一天要给王强打好几通电话,叮嘱他按时吃药,即便工作到很晚,丁海军也会给王强打电话。这样的叮嘱电话,丁海军一打就打了三年。

除了电话叮嘱,丁海军还经常来到王强家走访。空调坏了,灯泡坏了,丁海军就会很快找来维修师傅;担心孩子的学习,丁海军让王强把孩子送到社区的“蒲公英季子公益课堂”;王强有心事,丁海军总会开导他,鼓励他……王强常说,如果不是社区的工作者、志愿者们对他们一家的帮助,他不敢想象现在的情形。而每每听到王强这样说,丁海军总会告诉他:把身体养好,把生活过好,把孩子照顾好,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其他的不用想太多。

在丁海军看来,能够帮到别人是自己的福气,献爱心并不一定要做很伟大的事,只要在他人有需要的时候,能伸出手帮助他人,给他人带来希望、带来快乐,那就是奉献爱心。“像王强这样的弱势群体,是我们社区最为关心的人群,不管是一户还是十户、二十户,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关心、照顾,一个也不能少。”丁海军说,“我现在做好本职工作,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小问题、小矛盾,不过是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是我应该做的。”

有人说,“帮扶”是一双温暖的手,温暖别人,快乐自己。用自己阳光的心态温暖着周围人,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和义举,助人为乐,把感恩的心化作一缕缕善念的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的心。丁海军正是凭着他的真诚与朴实,架起了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点亮了普通家庭的希望之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