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外科医生千里援陕记

核心提示: “没来富平之前,我对这里的情况知之甚少,对援陕的概念虽然有所理解,但比较粗浅。现在,来富平两个多月了,我真切地感受到,援陕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怀、一分收获……”两个多月前,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黄志良背上行囊,踏上了援陕工作的征途。

根据江苏省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工作要求,今年9月份,市卫健委组织6位医疗骨干赴陕西省富平县开展医疗援助和交流活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黄志良就是其中一员——

一名外科医生千里援陕记

图为黄志良在富平县困难家庭问诊。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王凝

“没来富平之前,我对这里的情况知之甚少,对援陕的概念虽然有所理解,但比较粗浅。现在,来富平两个多月了,我真切地感受到,援陕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怀、一分收获……”两个多月前,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黄志良背上行囊,踏上了援陕工作的征途。

跨越千里,历经7个多小时,黄志良来到了陕西省富平县。

奔波三地的富平支医日常

富平县刘集卫生院、妇女儿童医院以及流曲卫生院,两个多月来,黄志良每天都要在这三处地方来回奔波。10月底,黄志良的腰间盘突出症病情加重,但病人的手术日程早已安排好,黄志良顾不得休息,忍着病痛坚持上台手术。

70多天里,黄志良在刘集卫生院做了3台手术;在流曲卫生院做了2台手术;在妇女儿童医院做了10多台手术,日常的出门诊、查房工作更是让黄志良忙碌不已。

除了门诊、手术外,黄志良还经常和同事们“送医下乡”。“刚到富平没多久,我就和同事一起参加了帮扶活动,走访了当地的20多户困难家庭。”黄志良说,“这些家庭大多是因病导致生活困难,我们为他们量血压、看诊、检查,指导用药等。”

在走访过程中,黄志良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淳朴,“得知我是外地人,他们把刚摘下来的核桃、石榴、枣子塞到我手里,一定要让我尝尝。”

远隔千里的一份思乡之情

来到富平县,让黄志良最不适应的是饮食。“咱们丹阳的肴肉面我倒是常吃,不过也就是早餐的选择而已。但在这里,一日三餐全都是面食,我直到现在也没能习惯。”黄志良说,“在富平县,支医、支教、支农的丹阳人有好些,我们有时会聚在一起,自己买菜下厨,也算是改善伙食。聚会时,我们用家乡话聊着家乡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抒发一下大家的思乡之情。”

家乡小菜、酱料是黄志良改善伙食的“秘密武器”,这都是黄志良的家人不定期地给他寄过去的。每每尝到家乡的味道,黄志良对家人的思念便增添了几分。“当初,我告诉家人想要援陕时,家人虽然不舍,但都很支持。”黄志良说,“我当时想的是,这次援陕不过半年,很快就可以回来。可到了这里才发现,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时候,时间会过得特别慢。”

黄志良的孩子今年上九年级,就要面临中考,孩子的学习是黄志良在工作之余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一周大概两三次,我晚上会和孩子视频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孩子遇到的问题进行开导。身在千里之外,这是作为父亲的我仅能为孩子做的事情。”

援陕收获人生的宝贵财富

“按照上级要求,我们主要是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给富平当地的医院予以指导和支持,规范开展对口专业临床诊治工作,为疾病诊疗提供技术指导并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利用查房、巡诊、带教、手术示范、病例讨论、讲课等方式,传授技术经验,帮助培训业务骨干。”黄志良说,“和我们丹阳相比,富平县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在当地的医院,一些硬件设施比较落后,很多时候,我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诊断。”

不过,在富平县,当地医务人员的那份坚持和思想觉悟却十分打动黄志良。“硬件设施虽然落后,但当地医务人员一心为病患,想方设法救治患者的那份坚持和认真,值得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学习。”在黄志良看来,硬件设施落后只是一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得到提升,而一颗医者仁心却是买不到的,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富平县是一块‘红色土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有幸在这里为群众服务,是我的光荣,更是我人生经历中宝贵的财富。我希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作出一点贡献。”黄志良说,“两个多月的援陕工作让我真正深入了基层,了解了国情,更了解了西部。在这儿工作磨砺了我的身心,也让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勇于担当才能不辱使命、不虚此行。此外,当地群众的善良和淳朴更是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净化了我的灵魂。”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