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都是“我emo了”,然后呢?

核心提示: “破防”没火多少时候,网友们的口头禅迅速迭代,“emo”成了年轻人的新宠。“我emo了”一下子成了万用语句,“这次考试没考好,emo了。”“我emo了,晚上又要加班……”好像一夜之间,“我emo了”变成了网络上每个人的口头禅。

曹诗涵

“破防”没火多少时候,网友们的口头禅迅速迭代,“emo”成了年轻人的新宠。“我emo了”一下子成了万用语句,“这次考试没考好,emo了。”“我emo了,晚上又要加班……”好像一夜之间,“我emo了”变成了网络上每个人的口头禅。

究竟什么是emo?EMO本指EmotionalHardcore(情绪硬核),是摇滚乐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往往散发着丧、忧郁、颓废的气质。而如今,emo逐渐脱离了本身音乐范畴的限制,成了一种状态的代名词。

随意点开一个社交平台,在emo的话题下,千千万万的年轻人经历着不同的事,却似乎有着相通的情感。对生活的巨大的焦虑感和无力感将他们聚集在这里,这里成了失败者卸下伪装的乐园。低落的情绪如巨大的浪潮,将年轻人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冲垮,我们漂浮在情绪的海面上,任凭它把我们带向何方。当“emo”袭来,似乎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快速抽离这种状态,于是“我emo了”变成了谈话的结束,而不是谈话的开始。

年轻人对情绪的放纵,越来越流于表面形式,“emo”变成了一种符号,甚至成了博取眼球的流量密码:一句“我emo了”,就可以把年轻人深深捆绑在一起。没有人为“emo”作注,也没有人为情绪命名,因为只要说出这个词,我们就已经不是自己情感的控制者,而是在被情感牵着鼻子走,放任自流。“emo”作为一种最便捷、最廉价的共情方式,使我们不需要投入太多便可以收获一种情感的归属,但放任的背后,我们非但没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反,“emo”成了年轻人伪装合群的外衣,我们小心翼翼地掩藏了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究竟为什么“emo”。

我们并不能否认低迷情绪的存在,相反,这种“失败者的自我认同”也给了年轻人一个发泄的出口。但在这个快时代,我们滔滔不绝的情绪被不断压缩、折叠、删减,从报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到微博百字的限制,再到短视频时代十几秒的“信息快餐”,这些感官上的刺激让我们习惯于更快捷的表达,于是对生活的沉思、对感情的反省、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全都化为了一句——“我emo了”。

“我emo了”,然后呢?每当我们面对一种难以描摹的情绪时,除了机械化地给它贴上一个“emo”的标签以博取一点可怜的共情和慰藉,情绪的背后,仍然有大片的空白值得我们去填补。

当我们说“emo”时,低落情绪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启齿。但“emo”过后,我们总得留下些什么。当我们感受到了思绪的席卷,不妨抓住这灵感的一瞬,一张绝妙的照片、一幅经典的油画、一首人人传唱的歌曲、一段惊艳时光的文字,或许就在这“emo”之中诞生。海浪冲刷过的沙滩上,留下好看的贝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属于自己最绚丽的那一颗。

下次在社交平台上打下“我emo了”这几个字符,不要忘了再追问自己一句:

“然后呢?”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