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 书香老林

核心提示: 在我市东南乡有一个古村落——“老林村”,林密水秀,建筑古朴,人文荟萃,承载着千年历史,一直绵延至今。

QQ截图20211021082018

袁法坤

在我市东南乡有一个古村落——“老林村”,林密水秀,建筑古朴,人文荟萃,承载着千年历史,一直绵延至今。它的历史始于何时,早在宋代就被地方志记载为“老村里”。而老林村又是古“老村里”最核心的村庄,方圆十几里的村庄均是其繁衍迁徙而成,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在不同时期的史志中,分别载有“老村里”“老村”“老林村”等村名。

宋前古村,恢宏景美

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宋代丹阳县设有十乡,范围为京杭大运河以南、珥渎河以东的横塘、珥陵、折柳、导墅等乡镇的绝大部分。高牧乡设十个里保,老村里就位于县东南高牧乡的中心。

古老村到底有多大?传说,有五十三村半的范围,外面乞丐进来,数日都不认识出去的路。相传,东汉末年,司马氏一统三国(西晋),特别忌惮西蜀诸葛亮和东吴诸葛瑾等,为消除异姓势力,进行了大清洗。当时就有诸葛家族从山东辗转南迁至老林,逐步形成了独立封闭式的城堡村落。

明代文人毛凤池游历老林后,写下了十二景——长安春晓、碧云映月、柳港听莺、帆池渔艇、折柳归帆、荷花丹井、鹤迹祗林、蒲堤飞鹜、麻园夕照、洪塘秋水、宝树鸣泉、石桥残雪。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词,不仅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对老林当时美景的真实写照。虽现如今词中美景不再,但诗句中的折柳、长安、沙田(沙圩里)、柳港(刘巷)、麻园、宝树沟等村落和景点遗址至今尚存。古老林,它东依越渎河、西濒杨西里和丁义河、南抵葩桥、北到折柳,比现今的一个行政村还要大。

而随着时代变迁,“老村里”从一个村落群演变成了一个自然村。

灵秀融汇,群贤云集

古老村,不仅在于年代之久远,还在于人文之鼎盛。自古以来,有众多从中原南渡而来的士族,被这块宝地所吸引。如:南宋著名诗人、江宁县尉刘宰的先祖刘瞻南迁后定居丹阳,死后葬在高牧乡老村;南宋名将岳飞被害后,其子岳雷晚年定居在丹阳,去世后葬在老村之南,当年老村袁氏钦佩岳家军精忠报国一腔热血,自愿为其守墓,后形成“岳墓村”;南宋末代丞相陆秀夫投海殉国后,尸骨无寻,其后裔收拾遗物,在老村之西的陆家村为他建造衣冠冢。

据《云阳袁氏宗谱》记载,丹阳袁氏,奉袁安(河南汝阳人,东汉太仆、司空、司徒)为始祖,袁安子、孙、曾孙均担任过司空或太尉,人称“四世三公”。北宋末年,御前侍卫袁宇(三十三世孙)护送宋高宗赵构南渡,因护驾有功,皇帝欲给其嘉奖、升迁,但朝中权臣秦桧因袁宇不肯与其同流合污,故而挑拨他与赵构的关系,于是袁宇便愤然解甲归田,与其弟袁宙定居丹阳建山麒麟村。到了袁氏第十代,因人丁兴旺,麒麟村容纳受限,袁裔便重寻新地,到老村落籍生根,成为老村的袁氏始祖,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此后,其后裔又分迁奔牛、仕庄、老庙、南塘、范巷等二十多个地方,成了鼎甲一方的望族。

据《诸葛氏宗谱》记载,丹阳诸葛氏,奉诸葛丰为始祖(山东琅琊人,西汉司隶校尉、光禄大夫)。唐永徽三年(652年)第十五世孙诸葛神力进士(诸葛亮的第八代后裔),骑驴下江南,迁居老林。由此推断,老林村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其后代诸葛仲芳官居河南节度使,该支脉最终辗转定居浙江兰溪诸葛村;诸葛神力之兄诸葛贞,丹阳现存诸葛家谱未记载是居何地,其后世子孙诸葛思文,南唐归宋后,被任命为润州团练使,举家定居今导墅镇大华村。后三十六世孙诸葛舜臣在大华生有四子。元朝末年,张士诚起兵反元,战事波及丹阳,家中田庐俱尽,四子只能自谋出路。因诸葛氏之前在高牧乡尚武里(老林以东)有田产别业,第三子诸葛畴又娶了老林袁位(袁裔长子)之女为妻,便由大华迁居老林,成为老林诸葛氏的又一始迁祖,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时至今日,老林自然村有150户村民,袁氏、诸葛氏人数相当,占总数的86%。其他姓氏都是近百年才陆续迁居而来。

烽火突起,拾忆繁华

在袁氏、诸葛氏顺势打造、用心雕琢下,尤其是明代诸葛氏科举代有人出,老村的建筑、河道等快速成型,成了当地的繁华名村。

古时老村,四周筑城墙,墙外挖沟渠,只有桥闸连通外界。房舍飞檐翘角,精致大气,河塘街弄曲径通幽,布局在八卦阵中,形成城堡式的村落。各支系村落大均按老林的格式仿造。村民多以栽稻、种麦、养蚕为生,也有织布打铁、酿酒渔猎、榨油磨豆腐、看病行医等,能工巧匠不断。村民积德行善,勤耕苦读,子孙入仕为官的相当多。

公元1856年太平军攻克丹阳,镇江府有八成人口死于战乱。老林村也在此次战事中遭遇毁灭性的兵燹。这座文人雅士汇聚的江南园林式城堡村落,在无情烽烟中黯然消逝,多少代人创下的基业,宅邸街弄、楼台馆舍、家庙宗祠都在大火中变成焦土,连旗杆都被毁,只留下了一块巨大的旗杆石,一千余户的庞大村落,仅有十八户得以延续血脉。

村民们痛心疾首,凭着依稀朦胧的记忆,抚着残缺不全的石碑、城砖、瓦瓮,大致还原当初的面貌,拾忆曾经的繁华。

》》宗祠寺庙印迹

·袁氏大宗祠:在村南约1300米处,该祠有三进七开间,两侧是厢房,内部雕梁画栋,楠木制作,挂有“世奕支宗”匾额,20世纪60年代改作葩桥粮库,后被拆用于建校。

·诸葛氏大宗祠:在村东南1300米处,坐北朝南,两进七开间,堂号为积庆堂。明代诸葛峦自老林迁居岳墅(葛家村)。其孙尧宾军功卓著,官至右军都督,赠光禄大夫,封太子太傅。其重孙云程、中宜,都以韬略钤登甲第,历官建节,家族四代皆赠宫保右将军。住宅宏伟大气,大门上有清代诗人周而衍所书匾额:右将军第。

·两座公堂:袁氏公堂,在村中偏北,门前对联一副:卧雪家生,汝阳世坊;诸葛氏公堂,在村中偏南。古时多用于家族活动,均在土改时被拆。

·三座庙宇:鹤迹寺,俗称大庙,在村南偏东1000米处,岳墓北面;观音堂,在村正南偏东200米处;永福寺,俗称小庙,在村西北600米处。除小庙小规模重建外,其余皆不存。

》》池塘河流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老村的水系充满了传奇故事:

人文篇——

窑塘:位于村西500米,相传由袁氏宋代建窑。明初京城大兴土木,严令各砖厂限时供砖,违令立斩。当时分派到的任务极重,虽日夜赶工,仍超期方才完成。窑主临刑前呈请朝廷碎砖验质,发现袁氏所供全是实心砖,他厂空心,朝廷对其诚信大为赞赏,特封其为“窑官”,后人立有窑官石像,“文革”被毁。由于烧砖大量就地取土,形成方圆3000平方米“窑塘”,塘中土窑仍在。

杀人滩:位于窑塘南侧,呈方形低洼地块,约150平方米,四面环水,东西坝进入。该滩是古时本村祠堂处决犯人之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志士曾在此用刀砍下汉奸头颅,本村抗日勇士曾用鱼叉刺死一名日本兵,在此绑上石磨沉入窑塘。

新河:位于村东北,东连越渎河,西连护村河东长沟,全长1100米。古时老村有很多人在外为官(传说有13把穿金扇,即有13人穿朝衣做大官),为方便回家探亲,故特开了此河,同时还开挖了花湖塘约15亩为停船港湾。

满英塘:位于村中,古时塘中有墩,墩上有亭,水上长廊连通,塘四周住的都是英才豪杰。

研墨塘(砚池):位于村北,为袁氏后生读书研墨取水池。

村东南的天井塘、大塘,西南的洪塘、车沟塘,东北的宝树沟、密布的池塘与绕村长沟相连,共同绘就了老林人杰地灵、蜿蜒多姿的水乡画卷。

风水篇——

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水是龙王的血脉”。一直以来,老村对水系文化十分讲究,东临越渎河、西濒丁义河、南抱鹤溪河,外围河流蜿蜒,面对老村向内弯曲,宛如“U”字,呈半圆弧形环抱村庄。村民称其为“玉带环腰”,既能藏风纳气,又能聚宝旺财。其次是村内外沟塘密布,均按太极八卦理念布点设计开凿。例:“黄泥塘”取名于南宋诗人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词句,被称为老林村“大明塘”,村西有九处曲折水系弯流入该塘,有人称“明堂九曲水,富贵宰相家”,此为大富大贵、子孙兴旺之局。

底蕴丰厚,人文荟萃

民间有句顺口溜:“金老村,银扶城,冯贺二庄带混混。”能被称为“金老村”,一是老村均为黄泥地,土质好、地势高,水灾之年,周边已成泽国,老村极少被淹,而大旱之年,因河塘众多,水源充足,无论旱涝均能丰产;二是人和,在一代代名人贤士的引领下,奉行忠孝节义、勤俭持家的淳朴民风,子孙多有建树。

尘封百年的宋前古村落究竟是何模样?笔者多方查证,虽村内袁氏家谱“文革”时被毁,但史志、诸葛宗谱等资料也能为我们揭开其神秘面纱,让世人略窥被太平天国烧毁前“金老村”的繁华,探闻它的文气和书香。

相传,村内有座崇本堂,于明正德八年建于老林,据说在当时丹阳县范围内的宅居地,没有能超过这个规模的。“崇本堂”三字匾额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南京礼部郎中上虞张文渊所书。青云阁位于崇本堂之后,其建筑用材皆为香楠、楩杞等名贵珍料,“青云阁”三字匾额为著名书画家、云间董其昌所书。还有世德堂、宝善堂、乐善堂、德庆堂、北祠堂、小祠堂、晴川阁、桐柏山堂、静明楼等二十余处精美建筑。

老村,这座普普通通的村庄,谁能想到它曾经的地形殊胜、人文蔚起!生生世世居住在这里的一代代村民,又怎能忘却它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滋养。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