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兴丹”助力“人才兴丹”

核心提示: 我市坚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作为提升现代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打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中人力资源升级“堵点”的关键一招,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技能兴丹”助力“人才兴丹”

我市全力构筑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本报讯(记者 丽萍 通讯员 邵明磊)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市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措施,在政策激励、载体搭建、技能培训、多元评价等方面精准发力,打出政策组合拳,形成“政校企”多方合力,大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校城融合发展,行业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和“无缝衔接”,促进“真融、真合”,积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拓宽全方位培育载体提高技能学习“引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显重要和紧迫。为此,我市坚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作为提升现代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打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中人力资源升级“堵点”的关键一招,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技能人才是发展的源头要素和中坚力量,特别是当前我市企业许多关键技术还处于“卡脖子”“被垄断”状态,技能人才的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面对传统的学校培养、企业培养等“单一模式”已不适应新发展要求的现状,我市通过统筹兼顾、联合打通、多向交叉等方式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据统计,全市现有高技能人才58085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930人。目前,已有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丹阳市技工学校、万新视光职业培训学校3所学校和大亚、万新、吉凯恩(丹阳)、沪耀等7家用人单位,与市人社局三方合作推进“新型学徒制度”开展技能培训,全市已有103名学员报名参加了新型学徒培训,有124人已通过考核取得了技能毕业证书,全市已向企业预拨付100.2万元培训补贴。

与此同时,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建立完善全市基础人才充足、梯队层次分明、竞争优势突出、后继发展有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工作中,人社局鼓励支持企业、技工院校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载体,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高端引领作用。去年,我市新增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人获省企业首席技师称号,9人获得省及镇江市技术能手称号。其中,石丽君代表丹阳参加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获三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全市共有符爱芬等2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镇江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符爱芬等多人被评为江苏省首席技师、镇江有突出贡献技师。

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释放干事创业“活力”

英雄不问出身,但凭能力实绩。我市积极探索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将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考核评价与企业聘用相结合,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评聘合一、与薪酬挂钩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模式。

目前,我市每年组织20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计划用3年的时间,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这一社会化技能等级评价办法,培育、打造数量充足、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体系。

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动力”

为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着力打造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人社局针对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市电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大亚杯”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叉车工)职业技能竞赛等多个职业技能竞赛。今年9月,镇江市眼镜行业技能竞赛暨江苏省“万新杯”眼镜行业技能大赛镇江选拔赛又落户丹阳。通过竞赛,一方面积极打造职业技能大赛丹阳品牌,畅通高技能人才发展“直通车”;另一方面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缓解就业矛盾,以实际行动落实人才强市战略。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