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主王春苟的“小确幸”

核心提示: 在开发区河阳村小白洋湾自然村一方方波光粼粼的池塘边,经常能看到一位中年汉子低着头在岸上转悠,时不时打开简易码头上的自动投饵机盖用手抓起一把饲料投喂一下,看着鱼儿争抢饲料泛起的雪白水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王春苟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王春苟。

图为王春苟在简易码头上介绍自己的自动投饵机。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在开发区河阳村小白洋湾自然村一方方波光粼粼的池塘边,经常能看到一位中年汉子低着头在岸上转悠,时不时打开简易码头上的自动投饵机盖用手抓起一把饲料投喂一下,看着鱼儿争抢饲料泛起的雪白水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王春苟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王春苟。

走进小白洋湾村,沿着五龙河边一条幽深静谧的小径取道向南,不久便能看到王春苟家庭农场的生产基地。几间不算高大的房屋俨然构成了王春苟一家生产生活的“大本营”。自2013年成立以来,王春苟家庭农场一直坚持以稻麦两季种植为主,辅以饲养四大家鱼,在他和妻子的精心经营下,农场的发展模式日渐稳定,前景一片光明。

13日下午,记者见到54岁的王春苟时,他正在自家的生产基地内干活。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让他的肤色显得极为黝黑,脸上也透露着一股艰辛。“我们干农活的成天在地里头,日晒雨淋的,不黑才怪。”王春苟笑着化解了初见面时的尴尬。在交谈中记者得知,王春苟今年一共承包了200多亩地,用来种植稻麦,另外还有40亩的鱼塘。他说:“可别小看了这240多亩的面积,这里面倾注了我和妻子多年的汗水。”

原来,20年前的王春苟干的是瓦匠,凭着自身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能够养家糊口。然而整日的东奔西走让他逐渐厌倦,心里面更加期待一份安逸的生活。后来,他看到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有了承包种田的想法。在与妻子商量后,他们便在家附近搞起了规模化粮食种植与经营。

“我们这儿的地势高低不平,土壤也比较贫瘠。村里人的口粮田慢慢都不种了,我就接手过来,一分田一分田地仔细平整、沃肥。”王春苟回忆道,“这些田不是一天两天就全部承包下来的,我和妻子平时除了种粮食,遇到有新包下来的田块,都是要整一整的。”

家庭农场成立后,王春苟手头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逐渐多了起来,生产效率逐步提升,在夫妻俩的精耕细作之下,即便土壤肥力天生不占优,每年优质水稻的亩产量也能达到1100斤。去年糯稻售价一度高达1.8元/斤,由于王春苟种的品种多,其中便有糯稻,也因此沾了不少光。“其他品种的优质水稻,如南粳5055、南粳46等,我都碾制成了米,进行真空包装,每斤能卖到2.5元哩。”这几年来,每每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王春苟总要乐呵个半天。

在家庭农场生产基地的周围,能看到一方方清澈见底的鱼塘,时常能见到大小鱼儿游行其间。这些鱼塘是王春苟早些年承包下来的,里面养了鲫鱼、草鱼、白鲢、花鲢等。养鱼是王春苟的爱好之一,虽说种粮多年,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还是要去池塘边转一转。讲到养鱼,王春苟回想起早些年养鱼的一件糗事。

在他刚开始养鱼的时候,对鱼一窍不通,天真地以为鱼儿只要有水便能长个儿。带着这一理念养鱼,自然没有办法养好。后来,他从养鱼专业户那儿得知,鱼是要吃饲料的,这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乌龙。自那之后他就废寝忘食地从书中和其他养殖户那儿学习饲养知识。如今,他养鱼已有多年,对于鱼的习性、病害早已烂熟于心,在与他人交流养鱼心得时,往往能一语中的切中肯綮,颇有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味道。

不过,王春苟向记者透露,在家庭农场的生产基地周围养鱼,并不单纯是为了养鱼那么简单。“这喂下去的饲料,以及鱼的排泄物,会沉在池底化成厚厚的一层淤泥,久而久之就会使水质变坏、缺氧,鱼儿也更容易得病。”他解释道,“每隔3~4年,我都会喊上一些工人清一次塘,把淤泥挖上来。”这些淤泥对于大部分人无用,可对于王春苟来说,可是有大大的用途。原来,这些淤泥富含有机质,正是改善土壤肥力的极佳肥料。有了这些淤泥,王春苟种田完全不需要施撒化肥,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优秀品质。

如今鱼价上涨,王春苟每年通过养鱼能获得十多万元的效益,种田亩效益约700余元,粗略估算下来一年能挣25万元以上。对此,他十分满意。“我和妻子辛苦了大半辈子,每年能拿这么多收益已经心满意足,也感受到了一点小幸福。我现在的心愿就是国家政策再给力些,让我们种起田来没有任何担忧。”他说。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