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立足重大项目承载地,提升项目建设质效

核心提示: 昨日,在位于开发区生命科学产业园内的国药智能医疗康复器械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隆作响、工人挥汗如雨,一副紧张快干的建设景象。

c3a85b6658a1e173e810b3315d9e503d

图为国药项目推进协调会

本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刘嘉毅

【现场探访】

昨日,在位于开发区生命科学产业园内的国药智能医疗康复器械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隆作响、工人挥汗如雨,一副紧张快干的建设景象。

“我们现在所在的区域是项目的H地块,是重点的厂房建设区域,占地4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正在加紧建设;F地块和G地块计划在年内开工………”在项目示意图前,开发区招商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当天,他们和该项目“红色代办员”一起来到现场,协调解决建设中的相关事项。

据悉,国药项目位于开发区生命科学产业园内,总投资66亿元,占地约1840亩,将建设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药物流、特医食品、综合服务五大功能板块。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增加就业10000人以上,新增年销售200亿元、税收6亿元。目前占地1086亩的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包含药品器械集采中心、展示中心、生产厂房、人才公寓、部分商业配套等,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

除了国药项目,开发区还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将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21年,开发区排定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26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1.0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0个,新建项目30个;省级项目3个,镇江市级项目25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

“针对国药在内的重点项目,我们建立了项目包办制度和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为项目跟踪洽谈、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等提供全程包办服务。”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陈国祥表示,为推进国药智能医疗康复器械等重点项目尽快投产,开发区成立了由招商局、经济发展局、资规新区中心所等组成的工作专班,“红色代办员”全程服务和监督,助力项目早日落地达产。

【惠民实事】

产业强市是“一号战略”,项目招引是“一号工程”,近年来,开发区进一步发挥园区聚焦效应,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强化“丹舒心”品牌建设,探索“链长制”服务机制,不断优化服务软环境,提高项目建设成效。

在载体建设方面,开发区进一步完善招商地图,推动产业空间“聚而合”、产业链条“特而强”、产业禀赋“新而优”,集中力量完成生命健康产业园和精密制造园的“九通一平”,不断提高园区综合实力和比较特色优势。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3.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9亿元。

“改革创新是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开发区创新招商方式,打造专业队伍,突出抓好以商引商,积极探索委托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提升新形势下的招商能力。同时,利用好基金对项目遴选、领投的突出优势,开拓基金招商新渠道。”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陈国祥介绍,截至目前,今年开发区共完成项目签约9个,总投资约35亿元,在手成熟项目超过30个,涉及大健康、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在不断优化服务软环境上,开发区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眼光向外、刀刃向内,努力做到服务客商“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项目入驻“零障碍”。“我们实行党工委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制度和政企联络员制度,党工委领导带头走访企业送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面临的有关问题。”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50个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实行项目责任人和所涉部门一把手共同包办的双向复合责任制,推进国药企服空间、欧圣木业黑科技、联江建筑钢构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下步举措】

下一步,开发区将继续把做优做强产业作为发展的根本之策,强化要素保障,加快转型升级,优化提升眼镜、汽车零部件两大“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三大“新兴产业”,瞄准“国字号”,坚持重大项目承载地定位,切实扛起主阵地职责,聚焦支柱产业、强化产城融合,创新“一区多园”运行机制,提升三大园区支撑功能,当好重大项目的承载地、产业强市的先行区。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