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大捷 彪炳青史

核心提示: “反扫荡,反扫荡,延陵大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镇江市新四军暨茅山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我重温并进一步研究贺甲战斗、延陵战斗等红色历史时,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延陵籍老革命岳父生前常哼唱的这首新四军战歌。

延陵大捷 彪炳青史

——兼析“延陵战斗”与“延陵大捷”之异同

图为贺甲战斗纪念馆

项强

“反扫荡,反扫荡,延陵大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镇江市新四军暨茅山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我重温并进一步研究贺甲战斗、延陵战斗等红色历史时,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延陵籍老革命岳父生前常哼唱的这首新四军战歌。妻说,这是她从小就听惯的爸爸唱的抗战老歌,并忍不住放声唱起:反扫荡,反扫荡……唱到“延陵大捷”时,我突然打断她,问道:可晓得,这是指哪次战斗?妻回答:就是爸爸当年见证并常念叨的九里贺甲战斗!

是的,笔者多年来调查研究,考证史实,以切身感受,从不同角度,撰写了多篇关于史称“延陵大捷”的贺甲战斗及烈士墓碑的文章,并陆续发表于上海、镇江及本市的杂志报纸和内刊,获得诸多好评。今逢百年党庆,为配合“学党史,悟思想”,我又应约撰写了纪念延陵大捷——贺甲战斗的网文,发表后,获众多点评点赞之余,也收到一位熟识的、曾在延陵镇任过领导的某退休老干部的微信评论:“媒体先后多次报道有一个原则性错误,把贺甲战斗说成延陵大捷,这不对,延陵战斗称延陵大捷才名副其实……”

由此,我想起长期以来一些社会民众和某些干部及乡镇志的记述说法,对早已史有定论的“延陵大捷”名称的误解乱套。如2013年编印的《丹阳市延陵镇志》一书中的延陵分卷和行宫分卷内就将第一次延陵战斗和九里贺甲战斗统称为“延陵大捷”,且说都是抗战史籍所称,不知何据?还有个别正式出版物刊载的有关文章和宣传报道对“延陵战斗”和“延陵大捷”这两个不同名称定义的混淆误用。那么,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延陵地区的这三次著名战斗(两次延陵战斗、一次贺甲战斗)史实如何?究竟哪次战斗才是史称的“延陵大捷”?

实事求是,学史求是。笔者在此依据相关文献史料,对贺甲战斗与延陵大捷的关联及延陵战斗与延陵大捷的区别等史实作多番考证辨析,以厘清史实,澄清误解。

“延陵大捷”实为始名“九里镇战斗”(抗战文献所称)、后名“贺甲(贺家村)战斗”(该战斗烈士墓碑文)的同一场战斗的别称,非指发生于此战前后的两次“延陵战斗”。因而如今绝大多数正式出版的有关中共党史、新四军军史、苏南抗战史和地方史志等书刊记述贺甲战斗,常会加以注明:贺甲战斗又称九里战斗、延陵大捷。在此,让我们简要回顾发生于八十多年前的这场著名战斗。

1939年11月8日至9日,新四军一支队老二团、新六团和地方武装丹阳独立支队由“虎将”王必成和段焕竞指挥,在延陵区域内的九里一带,协同配合,浴血拼搏,从伏击战转为运动战,直至将顽敌追击围攻于贺甲村中的独立祠堂内,历经两昼一夜30小时激战,全歼日军精锐第15师团池田联队之敌。此战共计击毙日军官兵168人,俘敌兵3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另在阻击增援敌军的战斗中还杀伤日军20余人。对此,我军也付出惨重代价,牺牲指战员94人,负伤126人。是役正如陈毅司令所语:“以火战开始,以肉搏终结”,是新四军苏南抗战史上战况最激烈、战绩亦最辉煌的一次战斗,即抗战文献所称的“九里镇战斗”。此战开创了苏南敌后战场歼敌的新纪录,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本军(新四军)在全国的地位”(王必成的原话),这场战役极大地鼓舞了江南军民抗战卫国的信心,受到我党我军延安总部的通电表彰。同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也据新四军叶挺军长的报告,电呈蒋介石核准,予以传令嘉奖。堪令国人振奋的“延陵大捷”之称随之而出。

九里战斗告捷后,新四军《抗敌报》刊载了《九里贺甲歼敌记》。上海和苏南等地进步报纸也迅速以《伟大的胜利在江南》为题做了报道,文中即以兴奋自豪的用语称此战为“延陵大捷,威震江南”。同时,一首新四军《反扫荡》战歌唱遍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士气。歌词唱道:“反扫荡,反扫荡,延陵大捷,血战繁昌……”其中的“延陵大捷”即是上述的“九里贺甲战斗”。贺甲为九里辖村,而九里从古至今皆属延陵。

抗战初兴,延陵即成为新四军根据地的活动中心之一。“延陵、九里附近为我军游击地区,群众抗战情绪甚高,抗日团体之组织亦颇普遍,而直接参加我军从事抗战工作者亦不在少数。”(摘自新四军《九里镇战斗详报》)。我岳父王耀坤当年就是在共产党抗日救国号令感召下,成为新四军地方干部(时任中共丹二区即延陵区委组织科长,见证并参与发动组织了贺甲战斗的支前后勤服务)。同时,延陵也是日伪军十分看重、频频侵犯的要地,可谓敌我争夺之军事重镇,该战以“延陵大捷”冠名,更能起到新闻效应而扩大影响,震慑敌寇,扬我军威,妙哉!

1940年10月,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兼政委谭震林在《纪念新四军成立三周年》一文中特别点赞“延陵、繁昌大捷,创造了东南空前的胜利”。新中国成立至今,当年那场战斗的亲历者及其后代更有诸多专题回忆录面世,其中就有题为《延陵大捷奏凯歌——记贺甲村战斗》《威震江南的“延陵大捷”》等文章。2019年,镇江市史志办、党史学会、新四军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纪念新四军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80周年学术研讨会,笔者以《贺甲战斗几点史实再探究——纪念新四军延陵大捷80周年》为题的论文得到了专家肯定并获奖。

热血丰碑,彪炳史册。抗战时期,新四军在丹阳延陵地区的3次著名战斗,除上述史称“延陵大捷”的贺甲战斗外,还有两次“延陵战斗”。彼同名延陵两战与此“延陵大捷”战况战绩和意义影响虽难比肩,但也值得纪念颂扬,在此也一并简述发生于九里贺甲战斗前后的这两次延陵战斗。

第一次延陵战斗。据1939年2月17日新四军《延陵战斗详报》记载:从17日夜12时至拂晓,新四军二团一营由团参谋长段焕竞和营长张铚秀带领,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夜袭延陵镇上昌国寺内的日伪据点。我军用夹击火攻,烧死伪军60余人,歼灭日寇30余人,共计毙伤日伪军90余人,我军伤亡23人。这次战斗历经5个半小时,以我军“全体同志的牺牲奋斗精神”摧毁了日军在丹阳、金坛、镇江之间的一个坚固中心据点,粉碎了敌人企图向丹南及茅山地区大扫荡的阴谋,振奋了群众的抗日情绪,获得人民的热烈拥护,有力地促进了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次延陵战斗。1943年6月26日晚,新四军16旅48团1个主力营及茅山地区保安司令部警卫连,分别在团长刘别生和司令部参谋长张强生率领下,由太平和九宝两区地方武装配合,对延陵镇日伪据点进行歼灭性夜袭作战。次日拂晓,战斗结束,共计击毙日伪军3人,生俘伪江苏省保安队1个中队和伪警察中队及伪清乡行动大队、伪政工团团长以下和“清乡”机关伪文职人员计170余人,烧毁伪政府全部“清乡”册籍,缴获大量武器等物资,并解救被押群众30余人。战斗中我军轻伤2人,此战打得敌人惊恐万状,粉碎了日伪妄图通过“清乡”消灭茅山根据地新四军的阴谋,茅山地区的反“清乡”斗争由此呈现新局面。

综上所述,“延陵战斗”和“延陵大捷(贺甲战斗)”名称虽近似,但内涵定义却有别。除均是载入史册的抗战时期发生在延陵区域的新四军重要战事这点相同外,更有诸多区别:第一,战斗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不同;第二,三次战斗胜利的战绩、意义、影响不同,因而抗战史籍对两者的评价亦有别;第三,有关纪念设施规模及规格不同。

历经80多年沧桑,弹痕累累的延陵大捷贺甲战斗遗址贺甲祠堂保留至今,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内设置了贺甲战斗陈列展,以纪念先烈,教育后人。

1966年,由时分别在镇江军地任职的贺甲战斗指挥员之一段焕竞和当年服务此战斗的新四军地方干部之一王耀坤,以“勿要忘本”之心,力促重葬新建的贺甲战斗烈士墓(当地民众俗称“新四军坟”)暨纪念碑亭多次修缮整合,成为延陵地区革命英烈集中安息的烈士陵园内标志性建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有的延陵战斗纪念设施则是1984年为纪念延陵战斗胜利45周年,在早已被毁的当年歼敌旧地——延陵集镇昌国寺原址所建、由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将军题写的“延陵战斗纪念碑”。故而,将两次“延陵战斗”与史称的“延陵大捷(贺甲战斗)”混淆并论,早有党史军史专家指误,笔者亦撰有获得专家认可的论文考辨指正,不应再生误。

尊重历史,厘清史实,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传承历史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丹阳—延陵—九里—贺甲,从第一次延陵战斗到被誉为“延陵大捷”的贺甲战斗,再到第二次延陵战斗,这片民族先锋、抗战英烈前赴后继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丰功伟绩和传奇故事,这些红色记忆将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