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一东的种粮小诀窍

核心提示: 谈及种粮如何获得更好的效益,贺一东笑着说,其实也没啥诀窍,无非就是瞄准市场、选好种子、做好管理、卖好粮食。

本报记者 姚磊

炎炎夏天,正是水稻鼓足了劲生长的季节。这些天,家住导墅镇下琴村的种粮大户贺一东每天一大早就开着小型植保机下田除草了。他告诉记者,要想水稻长势好,除草一定要除好,施肥也要尽快跟上。“马上就要到水稻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了,我得打足十二分精神做好田间管理,力保秋粮获得丰收。”贺一东说。

贺一东是益东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在下琴村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种粮已有20余年。相较于其弟贺一兵在稻虾综合种养方面的探索,贺一东更倾向于采用水稻常规种植技术,因此在种田经历上比其弟更显波澜不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凡事只求一个“稳”字。正因为如此,他在种粮方面的效益也一如既往地稳定,570亩总承包面积的双季粮食年利润可稳定在20余万元。

贺一东表示,种粮食所有的前期投资都是为了在后期获得更好的回报,所以种粮人的决策和付出尤为重要。“在2018年的时候,我的种植面积并没有这么多,当时的总承包面积大概是360亩,现在的570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近两年才扩张出来的。”贺一东说,考虑到近几年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更大了,他有信心管理更大的种植面积,就适度增加了规模。

谈及种粮如何获得更好的效益,贺一东笑着说,其实也没啥诀窍,无非就是瞄准市场、选好种子、做好管理、卖好粮食。他也坦诚地透露,对于自己和大部分农民来说,“卖好粮食”难度最大。“我目前所能做到的,只是将粮食烘干卖给小贩,部分优质粮加工成米卖。要想卖出更好的价格,依旧很难。”贺一东说,他见过每斤卖50元的高档礼盒装大米,“如果我的米卖50元一斤,那是决然卖不出去的,所以我也没有动过那个念头,只想着把田种好,把产量提升上去。”

“种子要选对路的。”何为对路?贺一东将其解释为“迎合市场需求”,他说,有些米虽然产量高,但是口感差、难卖,他就不会选择。譬如近几年的“南粳3908”,他在2年前曾种过一次,收获时产量比较理想,可到了市场上卖不出好的价格,综合效益不如老牌的“南粳5055”,他在第二年就没有继续种植;而早些年被他抛弃的“南粳46”因这几年风头正盛,他又重新种了回来。“近几年糯稻的市场行情普遍较好,我都会种上一半面积的糯稻,综合效益非常稳定。只要市场欢迎,我就会一直种下去。”贺一东说。

在管理上,贺一东坚持将“早”字贯穿头尾:播种要早、插秧要早、收割要早,不打持久战。“现在农业规模化程度高,机械化水平也高,种粮人思想也要变一变。”他说,每年到了秋收时节,都会有不少农户想着“养老稻”,殊不知在“养”的时候就要承担着“倒”的风险,更不利于后茬小麦的播种,进而造成小麦产量下降,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他说:“只要适时抢收抢种,及时将粮食烘干,就一定能卖个合适的价钱。”

最后,在谈及对于未来的规划时,贺一东笑着表示自己依然会稳扎稳打,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将稻田管理得更好,将产量提得更高。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