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园区发展

核心提示: 近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总结分析园区建设相关经验做法时,言简意赅地说道。

园区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吸引投资者前来创业兴业。

本报讯(记者 云莹 尹媛 通讯员 云宣) “近年来,高新区按照‘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态提升’的总体思路,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突出集聚创新要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高新区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优化整合要素资源,切实加快园区创新发展。”近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总结分析园区建设相关经验做法时,言简意赅地说道。

创建于2013年的丹阳高新区,2018年9月正式获省政府批复设立,重点建设区域49平方公里,是近年来我市重点打造的高科技、创新型、生态型园区。去年,高新区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9亿元,同比增长5%;制造业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68%;工业应税销售104亿元,同比增长30%;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3%。“高新区的稳步向前,得益于数年来锚定方向、创新实干。”据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始终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不动摇,结合空间规划调整与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集聚创新要素不动摇,根据全市“三区三园”规划,坚持产业错位发展,重点强化智能制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培育和招引。导入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打造总投资35亿元的力合(江苏)智能制造产业园,加速打造总投资3.5亿元、小而精的激光信息创业园,积极对接创新资源,前瞻布局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一批高端智能制造企业。

强化园区载体建设,目前高新区科创园已成功创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栋5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入驻率达95%以上,已集聚创新型在孵企业8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占比达82%,累计实现销售5.09亿元,纳税2230.14万元;园区企业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据悉,已经落户的江苏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成后,孵化器面积将新增100万平米。

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园区已入驻北航(丹阳)研究院、苏南(丹阳)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等前瞻性高端产业公共研发平台6家,其中,北航(丹阳)研究院成功获批全省唯一一家产业院士工作站;园区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21家,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产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为全市2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招引,通过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院士丹阳行等系列活动,高新区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1人,长期在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的院士18人,省双创人才47人,省双创团队4个,科技企业家17人。其中,程凯团队落户后,成功入选省双创领军人才计划。

“此外,高新区坚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结合新的三定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建设,打造一批懂管理、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成立了招商公司,打破身份限制,面向全市公开遴选、竞争上岗,形成市场化的鲜明导向,绩效考核一盘棋,健全用人机制,打造一支能招商、会招商、招成商的招商劲旅。”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持续推进园区建设,高新区严阵以待,而放眼全市,如何进一步做好“三区三园”建设推进工作,应当围绕“产业发展”“项目招引”“城市开发”“人才集聚”聚力而为。

“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作为高新区主导产业,和生命科学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存在产业同质化现象,建议‘三区三园’更加明晰错位发展,产业定位更加精细化;要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包括企业研发中心、总部经济等向高新区集中,制造业项目符合‘三园’定位的向‘三园’集中,高质量发展指标差异化进行考核。”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学校、医院开工建设,高新区已逐渐形成完备的城市功能,目前高新区核心区居住人口约6万人,围绕2035年集聚常住人口15万人的目标,建议市委市政府统筹考虑高新区和练湖生态新区的开发建设,各有特色错位发展;同时,围绕“高”与“新”的定位,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促进高新区快速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出台高新区人才集聚的相关政策。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