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老手艺,炸出传统美食馓子

核心提示: 在新欣市场内,有一家炸馓子的小店铺,17日,记者来到该店时,店主杨师傅和他的妻子正在忙碌着。

微信图片_20210316154308

图为杨师傅在拉馓条。

微信截图_20210316154440

图为杨师傅在炸馓子。

记者 高静 摄

本报记者 高静

在新欣市场内,有一家炸馓子的小店铺,17日,记者来到该店时,店主杨师傅和他的妻子正在忙碌着。

先在和好的面上细致地刷上油,一圈圈地盘绕在盆里,盘一层抹一层油。杨师傅一手缠绕七八十圈然后用力拉开,配合妻子挂在筷子上,入锅油炸,“呲哩、呲哩、呲哩……”馓子和油相融迸发出独特的香味,飘满整条小街。5分钟后,金黄酥脆的馓子就出锅了。

馓子古时被称为“寒具”,是著名的时令美食。如今,仍有不少市民保留着清明节吃馓子的习惯。

杨师傅是制作馓子的老师傅,从业至今已有20余年,“最开始是在老家山东做了10多年的馓子,后来全家搬迁到江苏,依旧做着这个生意。目前在丹阳开店已经有五六年了。”杨师傅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前半个月左右都是馓子的销售高峰期,“清明节快到了,很多市民都会买馓子回家吃,这段时间我每天大概要做80~100斤馓子,基本炸多少就能卖多少。”

趁着间隙,杨师傅和记者分享了炸馓子的“门道”,虽然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只要其中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馓子的口感就不对了。“就拿和面来说,首先需要揉面团,揉好的面团需要用压面机压几遍,然后醒半个小时。接着就是搓馓条,先搓大条,醒面10~20分钟,再搓小条,少一步都不行,否则馓条柔韧性不佳,极易扯断。”杨师傅说,此外,在炸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火候,“炸馓子需要使用文火,因为火过大易导致馓子表面焦煳,内里却未熟透,所以我使用煤气,这样火候比较好控制。”

据杨师傅介绍,一般情况下,从揉面开始,到最后炸制出馓子,需要6个小时,“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慢工出‘美味’。”这样的美味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杨师傅告诉记者,他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错,顾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以及小孩子,很多人已经成了他的老主顾,“馓子是一种传统美食,很庆幸一直没有被大家遗忘,香脆的口感老少皆宜,可以成为全家人的零食。”

老顾客的支持让杨师傅很开心,“一些顾客住在镇江市区,为了吃一口馓子,会特地开车到丹阳,来我店里买上几袋,都说习惯了我家的口味。”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更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馓子的用料上,杨师傅一直很讲究,“我家的馓子只用到面粉和盐,坚决不使用添加剂,炸馓子的油也选择优质油品,控制油炸次数,确保馓子的品质。”杨师傅坚信,只有真材实料才能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馓子制作过程中,记者看到杨师傅正在一圈圈盘绕馓条。他解释,其实盘绕的圈数并不固定,毕竟手工制作,馓条粗细会有一些细微差别,所以基本保持在一份1斤左右,“主要靠手感,多年经验积累出来的。”

等馓子炸好装袋后,记者注意到,杨师傅的妻子还会特意称重。“我们是按袋卖的,保证一袋1斤的分量,一定不能让顾客吃亏。”杨师傅的妻子说道。

采访间隙,不时有市民前来购买馓子,对于一些脸生的顾客,杨师傅会特意说明馓子的储存方法。“袋子要扣紧,放在阴凉的地方,可以存放十多天的。”杨师傅耐心地一一关照。

20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杨师傅能拿捏住炸馓子的每一步“火候”,加上安全的用料、热情的服务,这或许就是杨师傅家馓子一直被顾客青睐的秘诀。“我会坚守着这份老手艺,给大家做出最好吃的馓子。”杨师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传统的热爱。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