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好科技创新“牛鼻子” 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水”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截至去年10月,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占比73.6%,较上年同期增长40%以上,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列全省县市第七位,为全市经济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郡玉 通讯员 乔佳 束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近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截至去年10月,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占比73.6%,较上年同期增长40%以上,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列全省县市第七位,为全市经济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除此之外,全市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比重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加强主体培育,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年全市科技创新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年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8项,立项26项,争取资金资助3040.9万元;申报镇江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9项,立项59项,争取资金资助917万元;立项1个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镇江仅2个),各类省级以上项目申报数始终保持镇江市第一。

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4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7家,总数达到343家。开展高企入库企业申报工作,共有144家企业进行申报,其中133家企业成功入库,数量和通过率位列镇江市第一。

“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成长发展”培育体系的形成,更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为高质量扩大创新型企业规模,我市组织开展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截至目前,共有215家企业参与评价,其中213家企业评价通过。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激励,市科技局大力宣传相关政策、举办培训,并发放各类政策汇编。如何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科技局创新举措,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银行合作开展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活动,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力争为全市高企发放贷款6000万元以上。

突出协同创新,推动载体平台建设

紧紧围绕重点园区、重点板块、重点企业,市科技局积极开展政企校产学研活动,把推进科技招引作为深化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任务,开展以“招高科技项目、招高水平机构、招高层次人才”等为主要目的的科技招引和产学研对接工作,并形成了多元、开放、动态的协同创新模式。

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构建孵化链”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截至目前,全市孵化面积达68万平方米,为我市创业群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丹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国家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A级评定),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获B级评定,总部经济园、丹阳视觉健康、高性能合金科技企业孵化器获C级评定。

政府引导建设的6个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运行良好,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继续有序开展CNAS资质认定工作,轨道交通中心推进1+1+N建设模式,北航在孵的慧创医疗、知鱼科技等企业成长良好……一系列项目可以看出,我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10月,6个平台在孵企业17家,平台企业销售2300万元,拥有知识产权126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高企2家、省高企入库培育2家,累计销售近3亿元,纳税1500万元。

深化科技创新,进一步做大创新产业规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紧扣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主体扩容、重点平台优化、高端人才引进、政产学研协同等重点工作,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吸引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富有竞争力的新经济生态系统。”对于新一年的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这样期待。

今年,我市将主动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快“小升高”步伐,积极争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同时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购买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引导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投资。积极推广宣传类似“高企贷”“领军贷”等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形成金融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力争全年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2亿元。

进一步发挥高新区的创新主阵地作用,不断壮大科技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今年计划引进初创科技型创业团队不低于20个、研发总部企业2个,通过核心区的孵化和加速,辐射整个高新区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力争提升在孵企业销售总额和税收总贡献,积极争取2021年丹阳高新区的全省排位有较大提升。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