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牌坊中看见历史文化

核心提示: “一方高大立牌坊,几番盛赞良德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所谓牌坊,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举、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岁月轮替,我们忘却了许多事。可是有些事,任时光流逝,世人却不会忘记,那是因为有牌坊的存在,它们是历史的守望者,后人可从这些古牌坊中看见历史和文化……

陵口镇留墅村中的“留墅牌坊”。

记者 丽萍 摄

本报记者 丽萍

“一方高大立牌坊,几番盛赞良德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所谓牌坊,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举、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岁月轮替,我们忘却了许多事。可是有些事,任时光流逝,世人却不会忘记,那是因为有牌坊的存在,它们是历史的守望者,后人可从这些古牌坊中看见历史和文化……

走进延陵镇柳茹村,一眼就看到一座高耸矗立于村中的“眭氏节孝坊”。这座牌坊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据当地村民介绍,该牌坊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为贡荫三之妻眭氏而立,故而称之为眭氏节孝坊。记者看到,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牌坊,阳面阴面均镌刻文字。阳面第一层坊额竖书镌刻“圣旨”两字;第二层横书镌刻“节孝坊”三字,笔势隽永,逎劲有力。下方横额镌刻有“旌表处士贡荫三妻眭氏之坊”;第三层分别横书镌刻“瑶池冰雪”“贞明执操”等字样,字迹清晰。整个牌坊使用花岗岩与石灰岩条石垒砌架构组合建造而成,两种不同材质的石料在牌坊中显示出与黄灰色、白色石灰岩或者大理岩不同的色差,显得别致醒目。

从牌坊下穿梭而过,让人不由顿生历史感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历史场景中:眭氏自嫁入柳茹村便渐渐融入村中大姓贡氏家族的生活氛围中,她梦想着百年好合的幸福生活,可丈夫的早逝让这个梦想成了泡影。繁重的家务,孤独的煎熬,她必须忍受,直到生命结束。这样的一生值不值?眭氏有着自己的判断。数百年间,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都会洒在眭氏节孝坊冰冷的石头上,给予温暖,这是对眭氏辛劳一生的慰藉,节孝坊在无言地叙说着历史的沧桑和那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眭氏节孝坊”是镇江及周边地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贞节牌坊之一,是一座珍贵的无声历史文物。

在陵口镇留墅村中亦有一座贞节牌坊。该牌坊旁边有一石碑,上面刻着“留墅牌坊”,牌坊南北向,单门式,石灰岩质地,宽4米、高7米,是明万历九年诰封伟妻孙孺人的牌坊。据留墅村《束氏宗谱》光绪版卷四十八《曲阿集》记载:留墅第十七世祖伟,字孔奇,号西楼,卫令史经历。孙孺人,其妻,年二十五守节时,家遭不造,藐孤尚在襁褓,孺人含丹茹蘖出入顾复至于成人,苦志五十八年,年八十三卒。万历九年,巡抚御史疏闻建坊旌表于宅前。该牌坊于“文革”时期遭遇破坏,牌坊顶部石匾额被毁。2014年,此牌坊被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一眼望去,牌坊高高耸立于村道间,坚实挺拔,古意沧桑。由于饱经风雨,年久失修,牌匾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石刻花纹却隐约可见其雕工精美,充分展示了古代石匠深湛的技艺。

访仙镇访南村大园自然村戎氏宗祠前的束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旌表戎正麒妻束氏而建。坊上方石额镌刻“圣旨”2字,两旁石柱上有对联一副,云:“树之风声,千载青篇垂女朝;表厥宅里,九重丹诏前龙光”……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对古代女子的要求。可以说,“贞、节、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几个特殊元素,成为女性最高的价值,极端的表达方式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起牌坊文化,它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古人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但在两宋以前古人只是把此种伦理作为封建美德在倡导。汉唐时期对女子改嫁还是持宽容态度的。直到两宋以后,封建理学之风兴盛,贞节观念出现了狭隘化、宗教化趋势。尤其是明清时期,贞节牌坊的修建达到了鼎盛阶段。“它不仅是一种装饰符号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无数个历史故事,蕴涵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有关文史专家介绍说,牌坊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历史产物,既有它负面影响一面,也有它良好的道德风尚一面。在古代,除了忠正名节牌坊,还有军政功德牌坊、科甲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懿行牌坊、街巷道桥牌坊、会馆商肆牌坊、胜景胜迹牌坊等十几种,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而荣耀的事。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示范导向。可见,建坊表彰起到一种示范教育作用,让个人、族群乃至整个乡里感到光荣和自豪。

一座牌坊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一种精神,起着激励、传承、教育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遗落在我市各地的古牌坊带着历史文脉延续保存至今,无疑是丹阳历史文化的一笔财富,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改造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在保护和开发中找到平衡点,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