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非遗+”模式让丹阳古文化焕发新活力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我市秉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传承保护理念,将创新发展融于传承保护当中,以创新“非遗+”模式让丹阳非遗古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非遗传承,打破圈层

创新“非遗+”模式让丹阳古文化焕发新活力

图为“非遗”进商超活动文化展示现场。

图为丹阳封缸酒酿造技艺。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魏一楼

非遗创作要不忘初心、致敬匠心;非遗创新要与时代接轨、融入生活;非遗传承要走进生活、良性互动……近日,随着我市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赵军荣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称号,我市省级非遗传承人人数达到了5位。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今年以来,我市秉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传承保护理念,将创新发展融于传承保护当中,以创新“非遗+”模式让丹阳非遗古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点,传承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作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精品项目,我市“乱针绣”与“丹剧”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传承原则。在市美术馆,为期一个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公共教育培训活动——“乱针绣”主题性创作公共培训课正在进行中,我市乱针绣传承人和乱针绣爱好者们在丹阳籍知名画家吴彤的指导下,拿起银针和五彩丝线,以针代笔,以线代色,正在构思创作属于自己的“乱针绣”作品……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吕凤子先生所创的“乱针绣”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多年来,市美术馆作为乱针绣传承基地,培养出了以方美珑、陈赛姣、石丽君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传承人,并在市美术馆(三吕故居)内打造了乱针绣展馆和体验区,用图片和实物生动展示乱针绣的渊源和发展,让游客体验乱针绣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同时在正则小学设有“吕存正则绣传习所”,在丹凤小学设有“正则绣坊”,在南师大中北学院开设了大学生乱针绣社团,发挥其教育辐射功效。“非遗,不该是放在展示馆里、展示架上,而应让它们成为现代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鲜活生命,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说,为此该馆多次组织举办乱针绣技艺讲座,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让非遗走进了寻常百姓生活。

丹阳“非遗”知多少?走进珥陵镇云林学校,“全国开展毽球运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跃入记者眼帘,2006年12月,云林学校“花毽”项目被镇江市文广新局公布为第一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云林学校叶军华老师被评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毽代表性传承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我们周围,在一个普通的村落,一个寻常的庙会,都可能遇上非遗……”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2项。“董永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奇故事”之一,“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丹阳《董永传说》于2011年5月以扩展名录的形式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丹阳封缸酒历史悠久,境内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丹阳先民就掌握了酿酒技艺。《丹阳封缸酒酿造技艺》于2008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朝中凭借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于2009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统计,我市境内的省级非遗项目有:正则绣、天鹅绒织造技艺、丹阳啷当、九里季子庙会、马灯阵舞、九狮舞、恒升香醋酿制技艺、赵氏二胡制作技艺等。镇江市市级非遗项目有:丹阳曲阿美酒传说、丹阳汤展文传说、龙舞(丹凤龙舞)、花毽、东乡羊肉制作技艺、陵口萝卜干制作技艺、吕蒙烤饼、“上茅山回九里”民俗文化、延陵抬阁等。丹阳市市级非遗项目有:柳茹庙会、访仙刻纸、徐氏二胡制作技艺、杨庄黄酒酿造技艺及精细木作、木雕等。其中,访仙刻纸是访仙镇的古老传统民间艺术,它将访仙人文历史和刻纸艺术糅合,具有豪放雄浑的气魄、精美巧妙的工艺以及寓意深刻的内涵……

丹阳境内丰富的“非遗”文化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独家记忆”,为“激活”这一古文化记忆,助力“非遗+”可持续发展,今年我市加强非遗传承保护阵地建设,重新装修了非遗展示厅、董永传说主题展示厅,征集了一批展陈作品;新建了九里风景区非遗展示馆,邀请一批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传承普及活动,推广丹阳各级非遗;开展文创大赛,鼓励非遗类别的文创作品积极参加上级赛事;组织赵氏二胡制作技艺、天鹅绒织造技艺申报江苏省文旅厅对外交流精品项目库等。

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融入当代生活,今年我市还走进金鹰购物中心推出了以“遗风余韵·文脉相承”为主题的“非遗”进商超系列展示活动,泥塑、木雕、乱针绣、毛笔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实现文化“破圈”,让普通百姓领略“非遗”绝活……新尝试层出不穷,丹阳人既是观众,也是主角。古老与现代和谐交织,变“加法”为“乘法”,打开了非遗通向当下生活的更多接口。

“让非遗走进生活,让大众了解非遗,一直是所有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部门着力的方向,只有让每个人参与进来,才能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该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非遗的创新型传承,不仅依赖深厚技艺和“破圈”巧思,还需要来自更多平台、渠道、投入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形成推进合力,非遗文化才能被更多人看到、听到,并最终为市场化蹚出一条宽途坦道。接下来,该局还将继续积极搭建宣传平台,将非遗项目搬到社区、广场、商场,利用文艺演出、现场展示等形式立体式宣传,进一步扩大了丹阳非遗影响力,让非遗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

非遗传承保护永远“在路上”。目前我市梨膏糖制作技艺、瑞荣毛笔制作技艺等成功申报镇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四批丹阳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准备工作,目前已收到拟申报项目13项,并开展初期项目评估……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