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湖头村家庙

核心提示: 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东汉、二晋、南北朝时渐次进入我国,经过近两千年发展,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佛教文化。传承佛教文化的载体寺、庙、庵遍布全国,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见证了佛教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盛况。

曾妙根 口述 冷金华 整理

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东汉、二晋、南北朝时渐次进入我国,经过近两千年发展,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佛教文化。传承佛教文化的载体寺、庙、庵遍布全国,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见证了佛教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盛况。

《中国名寺高僧》记载,我国现存名寺158座。练湖是丹阳境内佛教文化高地,史、志记载的寺、庙多达6座。有联观社区戴巷村南的“衹林寺”;练湖新城社区龙城村中的“五岳行宫庙”,村西的“通济庵”(俗名泄桥庵);锦湖社区湖心亭的“刘猛将军庙”“关帝庙”,湖东岸的“广福寺”。至于“土地庙”“财神庙”各村都有,数不胜数,而作为私家建的“家庙”,却十分罕见,仅有湖头村一座,这一特有的佛教文化标志令人惊奇。

史书记载,家庙源自唐代,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经批准可以建造,明清两代建庙标准有了放宽。湖头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因位于练湖南头而得名,建村五百余年了。然而,村中大姓史、储二家的家族先祖中没有大官记载,其他小姓亦没听说出过大官,村中家庙从何而来?何人所建?这一谜团久藏心中。

今年三月,冠状病毒之疫宅住家中,出门时遇到常居上海的曾妙根先生。他生于1945年,长我2岁,是家庙和尚的儿子,我同他熟识多年。谈起家庙,他兴致极高,详细介绍了他家家庙的由来。以下内容由曾妙根先生口述而来:

家庙三进九间,占地面积336平方米,第一进三间,每间宽4米、长6米,中间供着弥勒佛,坐在佛台上。第二进三间为大殿,中间排柱,长8米、宽12米,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二侧是他的弟子十八罗汉。第三进三间平房,宽4米、长6米,供有小佛及祖宗牌位,一、二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侧有厢房,东为灶间,西为住室。第三进东山墙中有一块黑色石碑,1.5米高、1米左右宽,刻着建庙批文和建造时间,那时年幼,记不清碑文了,这块碑现在老三涵通往练湖的涵洞口地下。庙门上方石刻的“湖头庙”三个大字,每个字0.6米见方。有人说湖头村中石板路是建庙时官修的,庙房东面还有一个一亩多面积的庙塘。

我的父亲僧大连(1908-1979),是丹徒上谈村人(现属丹徒黄墟德胜行政村),俗名谈书法,三岁时父母过世,由两个兄长抚养。他从小体弱多病,久治不愈,兄长十分着急,四处求医不见好转,请人给他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与佛有缘,送给庙中做和尚,也许有救,否则是养不大的。兄长无计可施,在他5岁时将他送入丹阳城北“三孤庙”,让他做了小和尚。果如算命先生之言,入庙之后,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且长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明亮有神,人也灵活,很得住持喜爱。

祖父僧能静,是河南少林寺武僧,不仅一表人才,而且武功可以,尤其是轻功十分了得。他是家庙住持,在丹阳西部很有影响力,常去“衹林寺”“五岳行宫庙”“广福寺”等处游学布道,弘扬佛法。一次,他来到城北观音山处的“三孤庙”,刚坐下,年少的僧大连恭恭敬敬献上茶,祖父接过,见其小小年纪懂礼貌、很灵活,十分欢喜,便将其叫至跟前,仔细端详,见其五官端正,一双眼睛很有灵气,便对其说:“到我那里去吧,给你读书教你习武,长大后,承我衣钵,管理庙务。”僧大连点头答应。祖父同庙中住持讲妥,将其带回家中,取名大连,就这样,师徒三人走到了一起。

祖父僧能静对两个徒儿管束极严,早上练武,白天大徒弟种田,父亲和祖父接待香客,料理庙务,晚上讲习经文,教授武功。在他的督促下,二徒学业长进,武艺日精,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晚上庙门不开,从院墙上飞进飞出。平时外出,腿上都绑沙袋,以练腿功。祖父不仅满腹经纶,武艺高强,且还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僧大连的书法就是从他那里学得的。

祖父是少林寺武僧,少林寺离湖头村千里之遥,是如何来的呢?这里有个缘故:曾祖(名不详)是苏州知府,学识渊博,与曾祖母婚后多年不育,膝下无子,可能是曾祖原因。夫妇二人笃信佛教,十分虔诚,年高时四处敬神拜佛,今生无望,以求来生,游览了众多名寺、古庙。一次去了少林寺,参拜佛祖后,方丈请入斋室用茶,二人谈经论道,切磋佛法,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很快引为知己。曾祖对方丈说,下官膝下无子,能否在宝寺择一弟子为子,以续香火,晚年有所依靠。方丈一口答应,当即叫来20多个少年徒弟,让曾祖挑选,曾祖遍视众人,很快选定了祖父。方丈脱口说:“大人好眼力,这个徒儿亦是老衲最钟爱的,大人喜欢,是你俩的佛缘,给你了。”当即行了父子之礼。方丈又说:“人,我答应了,但大人需允我一事,方可成行。”曾祖笑说:“你我知己,但说无妨。”方丈说:“镇江金山寺,我去那里讲学多次,知道江南风水极好,能否在镇江苏州之间驿道边上建一庙宇,一则弘我佛法,普度众生,二是彰显大人敬佛之诚,再者我讲学之余,亦有一块休憩之所,此事恳请酌办。”曾祖当即应允。曾祖少林寺佛事完成后告别方丈,一家三口沿古驿道返回江苏,由镇江南下向苏州而来。行至湖头村时,见村东一大湖,湖水浩渺,气象万千,纵目远眺,湖心亭林木葱茏,林中庙宇金碧辉煌,风景十分秀丽,回看村庄,官道从村中通过,真是一块福地,符合方丈建庙要求,喜不自禁,当即派人请来知县商量,决定在村东与湖之间建设家庙,还少林寺方丈之愿。在知县支持下,1890年前后家庙建好,20多岁的祖父在庙中做了住持,为照顾生活,知县还特批荒地十亩,供庙中开发使用。

父亲被祖父收养后,曾祖母十分喜欢,关爱备至,13岁时不惜重金将他送到上海英租界处的“真如寺”庙中,学习佛法,进修经文,提高经学造诣,以备将来接班。1943年师兄大勇病了,祖父年迈,要父亲回来主持庙务,35岁的父亲回到庙中。1945年,七十多岁的祖父病逝,父亲按照佛规,用荷花缸装殓,葬入自家庙田中,父亲做了庙中住持。师兄大勇后来因病回到原籍,“文化大革命”中来人调查,听说在铁路部门工作,还是小干部,境况不错。祖父生前为报曾祖知遇之恩,将曾祖父母墓从苏州迁来葬入庙田中,以便岁岁祭祀。

1945年初,父亲娶了小他十七岁的母亲史和田(1925-1989),她是大泊史巷村人,淳朴善良,持家勤俭,当年十一月生下了我。1958年,练湖人民公社管委会主任麻瑞全同父亲商量,在庙中建铁匠铺,父亲说,家庙是祖产,不是公庙。麻瑞全说,庙产都是国家的,父亲无奈,只好出让,一家人搬了出来。后来国家调整政策,我们又搬回庙中。办铁匠铺时,父亲找到史芬林咨询,他是学法律的大学生,知道国家政策。他说,按照国家规定,家庙是私产,不能征用,但那时谁敢争辩呢!

父亲同开国上将许世友(1905-1985)将军是师兄弟,少年时祖父带他去河南商丘虞城宝华寺受戒时认识的,他长父亲三岁,是师兄。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将军担任南京军区司令,父亲知道后去过两次,开始警卫不让进,父亲通报了姓名,说是将军师弟,将军允诺后才见到面。父亲与将军二人相谈甚欢,问他原名“仕友”,为什么改为“世友”,将军笑着说,是毛主席改的,取世代为友之意。父亲点头称赞,连说三个“改得好”。回来时,将军送了不少礼品,其中有烟有酒。将军要父亲让我参军。父亲却说,就一个儿子,要他照顾,未曾答应。又介绍父亲去金山寺工作,金山寺住持是后来出家的,佛学造诣很深,培养了许多中、高级僧人出国交流佛学,国内外都有影响,但对传统寺规、戒律不太讲究,对武术亦不重视,二人观点相左,父亲在那里待了二十多天后回到家中。父亲回家后也做佛事,补贴家用。做佛事时,人手不够,常请村里人帮忙,在村民中关系融洽。

我读书时,老师贡丙照对父亲说,僧姓是和尚用的,你还希望儿子当和尚?建议去掉一个“人”字旁,改姓曾,父亲答应了,从此从了曾姓。办铁匠铺时,庙房损坏严重,1959年父亲和公家谈妥,将庙拆了(第三进是1937年日军第三师团进攻南京,经过村上烧毁的),大多数材料公家拿了建了猪房,我家也拿了一部分,卖了供我读书。拆庙时墙中不少银元,多由工人拿走了,我父亲理墙脚时还拾到几块。家庙东面湖埂上,村人还建了“财神庙”,后来亦拆了。

湖头家庙是佛教文化的传奇,也是练湖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标志,丹阳境内十分罕见,家庙虽然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但家庙文化永远留在练湖人民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