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利用,让稻秸秆“变废为宝”

核心提示: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秋季秸秆零焚烧,也是当前“三秋”工作的一项重点。

多元化利用,让稻秸秆“变废为宝”

——我市秋季秸秆综合利用现场见闻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董盛盛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秋季秸秆零焚烧,也是当前“三秋”工作的一项重点。连日来,记者在乡村采访中发现,除了机械化秸秆还田外,今年我市还开展了犁耕深翻还田新技术的试点,一些秸秆加工企业则通过“订单”销售模式,将打捆收集的秸秆源源不断销往各大市场。秸秆的多元化利用,让田间废弃的秸秆真正“变废为宝”。

犁耕深翻还田,效果就是不一样

记者在司徒镇全州天源家庭农场的一方刚机收完水稻的农田中看到,一台大型拖拉机配套铧犁正在田间进行耕翻还田作业,被切碎的稻秸秆及杂草随土垡的翻转而被深深埋入泥土下层。农场主韦江秋说,这是他今年首次对秸秆开展犁耕深翻还田技术示范。

韦江秋种植了500多亩水稻,现已收割了150亩。他告诉记者,今年秋种,他实施犁耕深翻的面积有300亩,通过边收割边机械化深翻,到目前已完成犁耕深翻面积100多亩。“以往水稻收割后采用的是机旋耕作业,虽然秸秆机械化还田了,但大量稻秸秆却不能全部深埋入地,这些停留在土壤表层的秸秆,影响了小麦种子的出苗。”韦江秋说,虽然犁耕深翻还田多了一道工序,但是还田深度和均匀度效果好,不仅节省种子,还提高了土壤养分,有利于促进小麦高产稳产。待今年这一技术实施成功后,明年他将扩大犁耕深翻面积。

犁耕深翻还田是我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主推技术之一,属于保护性耕作一种,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据市农机部门介绍,长期以来,以旋耕为主的秸秆机械化还田耕作方式,使土壤底层逐步加厚,耕作层逐渐变浅、板结,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明显下降。而犁耕深翻作业可以加深耕作层,疏松土壤,使水、肥、气相互协调,减少耕作层土壤秸秆比例、有效地蓄水保墒、恢复提升耕地地力、促进后茬作物壮苗早发和高产稳产。同时可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虫草害,较好地实现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改良土壤的有机统一。

田间废弃秸秆,成了市场“香饽饽”

这几天,在高新区大圣村的一方收割后的水稻田间,由珥陵镇的丹星秸秆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组织的两台打捆机,正在收集秸秆。已打捆的田块里,几名工人将一捆捆稻秸秆装运到拖拉机上送往公司。丹星秸秆公司负责人马建国说,今年秋收他们组织打捆机在珥陵和云阳等地回收,到目前已完成700多亩农田的秸秆打捆收集,这些田间废弃物如今成了“香饽饽”。一方面销往浙江作为当地种笋大户冬季覆盖竹笋的原料,另一方面用它加工成固化燃料后出售,深得市场欢迎。

丹星秸秆回收利用公司成立于2019年,主要开展秸秆的回收、固化利用及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据马建国介绍,为让田间秸秆变废为宝,转化成优质、清洁的生物质能,他投资150多万元购买了两台秸秆造粒机、两台打捆机、两台大型拖拉机和一台摞草机、一台除尘环保设备,并发动员工在当地村组收购稻麦秸秆。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不少企业纷纷用秸秆固化燃料替代煤炭,产品市场潜力广阔。现在我们每天的秸秆固化燃料销量有40吨左右,其中,金坛良友集团每天就需20吨。”马建国说,除了在本地村组开展农田秸秆回收服务外,他还在安徽定远县与人合作建立了秸秆回收点。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