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的焦虑”不要被节假日放大

核心提示: 朋友圈有不少朋友晒图“哭沮”:中秋节不敢吃月饼,国庆大餐害怕肉类,晚上吃夜宵也成了“放毒”,甚至八月十五“月半”也成了“胖”的忌讳,谈都不想谈。诚然,现实生活中,“以瘦为美”是审美主线,讨论一个人外形是否俊朗首先看的是“身材修长、体型轻盈”。也正因如此,公众对“你瘦了”欣然接受、当作夸奖;一句“你胖了”必然能给自己“一万个暴击”。

段官敬

朋友圈有不少朋友晒图“哭沮”:中秋节不敢吃月饼,国庆大餐害怕肉类,晚上吃夜宵也成了“放毒”,甚至八月十五“月半”也成了“胖”的忌讳,谈都不想谈。诚然,现实生活中,“以瘦为美”是审美主线,讨论一个人外形是否俊朗首先看的是“身材修长、体型轻盈”。也正因如此,公众对“你瘦了”欣然接受、当作夸奖;一句“你胖了”必然能给自己“一万个暴击”。

可以说,“胖的焦虑”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缠绕在公众周边。有的在奔跑的路上、健身房打卡,总想“瘦成一道闪电”,与身体健康、体型健美毫无关联;有的加入各种养生瘦身班,买了各种类似瘦身茶、减肥品,在“减、减、减”的道途上沉浸享受;有的节食辟谷,从“口”做起、对嘴严防死守,感觉“一嘴当关、脂肪莫开”。凡此种种,无不是怕被“胖”沾身,想与“胖”切割,以致盯着体重秤读“克”,哪怕是一克、一两的体重徘徊,情绪与体验也会随之波动不已。

节假日期间,本是放松休闲、拥抱真我的时刻,不乏少数人将节假日减肥瘦身的功课抓得更紧,一种“过劫”的莫名情绪涌上心头。可以猜想,不少人无非是将过节后被同事、领导扣上一句“几天不见,你胖了好多”的悲痛前置,以此倒逼自己和激励自我,设置了一个“假想后果”,从而扬鞭奋蹄在“减肥、防胖”进行时。当然,有多少坏的猜想,就有多少好的憧憬。节假日后,他人一句“几天不见,你瘦了好多”同样是“胖的焦虑”的原动力。

胖与瘦、美与不美,本身就没有鲜明的界限。不管什么样的标准去定义“美”,健康必然是第一位的。过去,物资贫乏、营养不足、生活水平较低,吃好吃饱成了人们唯一的需求,在周遭都“瘦成鸵鸟”的时候,红彤彤的脸蛋、圆嘟嘟的脑袋,便成了“难得的美”。如今,物产丰盈、家家户户丰衣足食,谁能控制自己拥有曼妙身材,谁就是走在了时尚前端,穿得下时髦的衣服,走在街上成为一道傲人风景。可见,美是会随着时间和历史变迁而改变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生活于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第一印象”的确能够为自我加分,尤其“颜值爆表”者必然能够在商场、职场等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更何况,人与人交往相识与初次,长久于品格,金坚于修养。内在和涵养永远是人最保值的“硬通货”,拿外貌、体型等来说,随着年纪、时间的推移,身材天然走样、容颜自会散去,哪怕各种保养都挡不住新陈代谢的客观法则。到时候,空有“减、减、减”的外形坚守,没有“加、加、加”的内涵提升,怎能成就一生的“完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独立的人格,不会被外界裹挟与束缚。节日里“胖的焦虑”被放大,很大程度上同商业广告、利益宣传等外在有关,抖音上、电视上、户外墙、宣传单、好友口中,无不是在吐槽“胖”,哪怕是丁点儿的长肉都被打入禁区。可见,“胖的焦虑”带来的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是节假日应有的底色情绪。当然,自律自戒、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难能可贵的财富,若为了减肥而减肥、在“胖的焦虑”中度假,恐怕就不是健康的行为与健全的心理。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