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记

核心提示: 湖心亭建筑(根据志书仿 制):圣恩亭,亭中有碑,碑文 “万世永赖”为康熙题,苏州太 守陈鹏年书,1864年毁。

冷金华

湖心亭建筑(根据志书仿 制):圣恩亭,亭中有碑,碑文 “万世永赖”为康熙题,苏州太 守陈鹏年书,1864年毁。

湖心亭,为下练湖中一土墩,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初名湖心墩,因墩上有亭、有碑、亭台楼阁、曲榭庙宇,改名湖心亭,为丹阳知名地标。三百年沧桑岁月,战火洗涤,地表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墩址清晰,南北长126.9米,东西宽87米,占地11040.3平米,16.6亩。墩距练湖南埂790米(南埂与丹阳城西门毗邻),方位东经119°33′7″,北纬32°0′34″,现海拔7.6米,高于周边2.6米(当年位差5米以上)。由于墩在下练湖水中,自然风光绚丽,如诗如画,人文遗迹众多,为江南名胜,有小蓬莱之称。

建亭始末

练湖为人工湖泊,公元304年,西晋广陵相陈敏建的,水利作用有三:蓄洪。湖西北长山、高骊山255平方公里丘陵汛季洪水,经河阳马陵溪汇聚入湖,下游延陵、金坛、常州等地免受水患;灌溉。练湖为丹阳西部主要水源,有丹阳一杯水,半杯在练湖一说。湖西南十余万亩农田赖此灌溉,还惠及延陵、金坛等地农田;济运。运河为南北主要水道,南粮北运,北货南来,为国家经济命脉,历代朝廷十分倚重。运河镇江丹阳段地处丘陵,河床较高,冬季常常断流,为江苏八百里运河咽喉,常调湖水补运。史书有湖水降一寸,河水涨一尺的记载,古代称练湖江南第一水利。练湖兴废,事关国家大局,历代王朝极为重视。唐代明文规定,湖水七分济运,三分灌溉,以保运河漕运。

康熙年间,练湖兴废无常,地方势豪侵佃,乡民怨声载道,地方一筹莫展,呈请朝廷干预规范。《光绪丹阳志》三十三卷黄冈王材任“湖心亭报功书院碑记”称,康熙四十六年(1707),山右于准由贵州巡抚任职江苏,甫下车问民疾苦,首以丹阳练湖为念,下其事于藩司宜公雅,皆有复湖之志,时天子巡幸江南,整治水利,湖民邵日茂,孙道宏等申请邑令复湖,令上报巡按上奏朝廷同意,不久功成。为防复占,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月廿七日,下旨恢复练湖旧制,并题“万世永赖”四字,以昭后世,永存不废。

复湖之后,沿湖百姓及运河漕运广为受益。康熙五十五年(1716)冬,湖边万民下湖,挑土筑墩,墩中建圣恩亭,亭中勒碑,苏州太守长沙沧州人陈鹏年书康熙“万世永赖”四字于碑上,永志纪念。邑绅贺宽“湖心亭圣恩碑记”有详细记载。

兴亭功臣

墩峙湖心,亭立墩上,气象万千,蔚为壮观,邑令、乡绅慕其风光,在墩上建楼造阁,设书院建庙宇,游客纷至,成一邑名胜。兴亭功臣,首推邑令王世昌。王世昌,字星六,字钟山,湖广安陆府荆门州人。《丹阳练湖》书中石胜华先生“湖心亭”文载,邑令王世昌,圣恩亭建成后,在墩上广殿宇,营楼间,建祝圣堂五间,又建“文昌阁”“王公书院”等。《光绪丹阳志》载邑绅姜朝勋“邑侯王公湖心亭功德碑记”说,王公廉明正直,不为利疚,严令湖中禁佃,以湖营私者绳之以法,护练湖水利,建功邑里。西乡人方相与于万寿亭(圣恩亭)右建文昌阁,赞公业绩,以答公贶。姜之碑文勒珉阁上,俾来者有考。数年后,王公在亭后建“关帝庙”“刘猛将军庙”。

康熙游练湖时作“夜过丹阳”诗,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次游练湖,在亭上题匾“静观万类”,书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作诗三首。两代帝王在此都留下墨迹。

清道光十四年(1834),江苏巡抚林则徐巡视江南水利,勘察练湖,时两江总督陶澍经过,共同踏勘,二人为山川风光所动,于湖心亭旁建平台一座,广厦数栋。平台前陶澍题“望云临水之轩”,林则徐书“集思广益之斋”。观察李兰卿题“太白亭”三字于亭额,李后来在亭后建报功祠四幢,分“中丞”“方伯”“郡守”“令丞”,供奉历代兴湖功臣。至此,亭上楼阁曲廊、书院佛殿,错落有致、瑰丽夺目。亭北有竹林,周边桃柳花木,湖上荷花盛开,恍如仙境。清道光年间邑庠生储丙南作《练湖二十四景》词,其中“亭峙湖心”作为经典详细描述,称其为湖上“小蓬莱”。历代名人途径丹阳,必来此一游。这里不仅是观景佳地,也是高官大臣驻节之所,留下了许多轶事佳话。王铁牛先生《历代名人咏练湖》一书,收录歌咏练湖的诗词443首,有关“湖心亭”的近百首,可见其影响力。

亭之沧桑

自康熙朝建亭以来,鼎盛江南一百四十余年,后因太平天国战乱焚毁。史书记载,同治三年(1864)三月十一日,清总兵张文德部于太平军激战练湖堤,清提督冯子材率水师船六艘入练湖,两军战于湖旁,亭中建筑殁于战火。光绪三年(1877),湖董九涵涵头等按沾湖利之田募捐集资,重建“刘猛将军庙”,功成后丹阳飞蝗过境,湖内蝗蝻堆积尺余,未伤田禾,湖民以为神助。

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民邀请量明、成定二僧主持“刘猛将军庙”,湖中出产归二人管理,以备日后建修屋宇,岁修湖埂。光绪三十二年(1906),湖堤冲决,乏款堵筑,湖民要僧交出历年所积,成定僧称,资款由量明经手,他去冬外出未归,无处追寻,湖董马仁镜、孙绍第禀告县令,恳请查寻无果,成为悬案。

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伪政府在湖心亭北筑埂,亭南开垦农田五百余亩,种植稻麦,朋分渔利,湖心亭处遂成陆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一月八日,丹阳练湖浚垦委员会成立,束云章先生任主任委员,除继日伪政府所留农田外,在东北处筑埂建设合作农场。

新中国成立初,湖心亭已是废墟,仅存亭北关帝庙。据龙城九旬老人朱双喜先生(1922~2019)听长辈说,“刘猛将军庙”三进九间,还有厢房。庙西有竹林、和尚墓地,南面有亭子,六柱六个翘角,高约五米左右,很是气派。1949年5月19日召开丹阳练湖农场成立大会,是在庙前广场召开的。农场成立后,响应国家号召,发展粮食生产,有计划地开垦练湖。1953年农场在圣恩亭处建了十间种子仓库,1959年王公书院处建了平房会议室,刘猛将军庙址上建了平房招待所,江苏农垦公司长江办事处在此办公。关帝庙做了粮食加工厂,1962年因危房拆除。1977年,因准备农垦部全国种子会议,基地上建了楼房招待所,湖心亭遗址上被一系列新的建筑所取代,仅存黄杨木、柏树、雪松等。现在只剩雪松,移至亭东成教中心楼前。湖心亭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一起,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今年8月,1977年建的招待所和1989年建的大会堂已成危房,因安全原因被拆除,但“湖心亭”这个地名,永远留在丹阳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吴淋淋
相关阅读: 湖心亭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