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陈一平忆往昔话今朝

核心提示: 家住华南新村87岁的陈一平,是我市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老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微信图片_20200930100913

图为陈一平介绍抗美援朝丹阳籍战友资料。记者 裕隆 摄

本报记者 魏裕隆 通讯员 汤文妍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家住华南新村87岁的陈一平,是我市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老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慷慨激昂的旋律响起,总会勾起他无尽的回忆。1951年,18岁的陈一平走上了战争前线,亲历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当时的战争场景,老人依然心潮澎湃。

坚守“395.8”高地

1951年3月,陈一平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69师205团通讯8连。他在团主要防御阵地3营8连防守的“395.8”高地,负责8连与营部、前卫排(二排)前卫班(五班)电话线的维护工作。

3月9日下午,敌人以十多架飞机和大口径火炮向我方阵地轮番轰炸。第二天天还没亮,密集的敌炮声把战士们从睡梦中震醒。敌人炮火延伸后,以一个排的兵力向我方阵地进攻,战士们用炮对敌反击。当敌人逼近时,战士们用机枪、步枪、冲锋枪一起开火,敌人的第一次进攻遭到了失败。

不久,敌人的炮火又连续向阵地猛打,其中有两辆坦克专门对准前卫排的战壕不断炮击,目的是阻止部队增援,前卫排经历着一次次激战。从前卫排到前卫班相隔160米左右,陈一平负责电话线的铺设。第二天,战斗打响,恰好步话机(无线电对讲机)送后方修理,部队联系就全靠电话。敌炮打得越凶,电话线断得就越多。

陈一平回忆,当时在炮火下接线相当危险,他没有犹豫,从第一次断线冲向炮火中接线后,以高地主峰为基点,采取办法,一次性接通了断线,基本保证了连、排、班之间的联系。接线过程中,敌人的炮火不断向阵地攻击,当时陈一平的耳朵被炮火声震聋了,短暂性丧失听力,他就干脆在战壕里来回奔走,见断线就接。整个战斗过程中,也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最后冒着战火顺利完成了接线任务。

取得胜利

在这次坚守395.8高地的战斗中,陈一平只是埋头接线,不清楚前卫班激战的具体情况。事后才得知,约有一个班的敌人突破了前卫班的阵地。之后,二排长组织火力支援前卫班战斗,并命令四班战士对突入之敌进行反击。在后续之敌向坑道口冲来企图炸毁坑道口的危急关头,四班战土终于赶到,一举将敌人全部歼灭。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很多战友都被炸伤炸残,个个都是20多岁的年纪。“当年,有一位丹阳籍战友殷有荣,是访仙人,也是一名电话兵。战斗打响后,他自告奋勇冲到炮火中,帮我接线,但不幸的是,我亲眼目睹了殷有荣在接线过程中被弹片击中而光荣牺牲。”陈一平哽咽地说道。

这次战斗,从凌晨打到天黑,团里以伤亡14名同志的代价,取得了打垮敌人一个加强连的四次冲击,击毙、击伤敌人100多名,击毁敌人两辆坦克的战果,为205团史增添了闪光的一页。

谈祖国变化

1953年7月27日停战后,陈一平随部队一直守卫在三八线上,直至1958年才撤军回国。回国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工作。1963年转业后,回到导墅供销社工作,1994年退休。

作为一名老兵,陈一平依然深深地怀念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也深深地祝福伟大祖国永远和平安定。他说:“能从朝鲜战场活着回来,能亲眼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相比于牺牲的战友,我已经足够幸运了。”

如今,陈一平的儿女孝顺,子孙满堂,他经常跟子女们念叨当年战场上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听党话、跟党走。2006年,陈一平参加了陆军第69师丹阳战友五十五周年的聚会。14年过去了,很多战友现已不在人世。他现在最大的愿望,能再次找到健在的战友,重温峥嵘岁月。

谈起祖国的变化,陈一平表示,他们这一辈人陪伴着祖国一路成长过来,现在的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这一切都得益于祖国的繁荣昌盛。他说:“祖国现在强大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革命传统需要传承,革命故事需要后人传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