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还需补短板、再发力

核心提示: 跨省游开放已有多日,但旅游消费的强力反弹并没有到来,很多游客出于安全考虑处于观望中。

本报讯 (记者 溢真 通讯员 丹旅协)跨省游开放已有多日,但旅游消费的强力反弹并没有到来,很多游客出于安全考虑处于观望中。另一方面,学子出游也受到限制,在此背景下,国内不少景区、公园、文博场馆面向本地和周边旅行市场推出研学游特色产品,然而,存在基地不足、业态单一、师资缺乏等问题。旅游业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推进全市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教育发展的协调监管体系。

研学游又起步

暑期以来,研学游颇受欢迎。记者发现,今夏研学旅行市场亮点颇多,如国内一些景区的“名著游”、博物院的“行走研学游”、夏令营等。尽管市场潜力大,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地方的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丹阳旅游联盟秘书长吕铁勤表示,在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复苏振兴中,要把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新业态、新空间”积极推进和拓展。目前,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和业态单一,丰富的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特色优质课程的创新开发也不够,师资队伍与市场要求和质量要求不相适应。此外,由于体制、政策、经费等因素,导致推进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教育遇到“最后一公里”问题。

合作,让研学游再发力

作为研学游的分支,博物馆游这两年势头颇猛,文物资源、课程开发、教研人员一应俱全,让博物馆的优势在文旅融合中得到彰显。然而,目前80%以上的研学活动都是借助景区实现的,传统的旅游景区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研学游需要。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还是用传统冬、夏令营的做法带学生出游,就难免只注重“游”而忽略了“学”。要把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和学生学习相结合,与德育教育、春(秋)游、军训、综合实践活动等衔接起来。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