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爱,各方爱心为大二学子带去力量

核心提示: 那段时间里,记者的手机一旦有陌生来电,并不像往常一样疑惑“这是谁?,而是满怀感恩之心接通电话,道一声“真心地谢谢您!”这些“有名”“无名”的陌生人,给高晓慧一家带去了无穷的力量……

本报记者 魏郡玉

7月15日,本报“大爱丹阳”版刊登了《中北学子向本报发来求助信——“请帮帮她!”》,写的是中北学院大二学生高晓慧家庭陷入困境,一位学长呼吁大家予以帮助。求助一经发出,许多爱心读者向高晓慧表达了关心并施以援手。那段时间里,记者的手机一旦有陌生来电,并不像往常一样疑惑“这是谁?,而是满怀感恩之心接通电话,道一声“真心地谢谢您!”这些“有名”“无名”的陌生人,给高晓慧一家带去了无穷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高晓慧的妈妈已经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化疗,有出现感染的情况,治疗过程比较痛苦,具体的治疗效果还要看第一个疗程结束后的情况。是否适合做骨髓移植?亲人的骨髓是否能配型成功?后续还要多少费用?……这些问题都还是未知数,现在高晓慧和她外婆在医院轮流照顾,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我特别特别无助,也特别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当大家都这么无私地帮助我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坚持下去、积极面对人生的力量。”高晓慧经常和妈妈说:“妈妈,我们一定要坚持,因为有很多人希望在他们的帮助下,您能尽快好起来。所以我会和您一起坚强地面对,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呀!”

熟面孔“老葛”——

“高晓慧是个好孩子,值得帮助!”

“老葛”是本报的热心读者,更是一名爱心人士,凡是关注丹阳公益事业的人,大多对“老葛”这个名字不陌生。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生活遇困对象、援手重病患者……只要有“老葛”这一称呼出现,基本都与“救急帮困”联系在一起,低调的“老葛”总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看到他们这么困难,我实在做不到冷眼旁观。虽然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希望尽一己之力献一份爱心,能帮一点是一点吧!”这句“老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既是自勉,又是励人,他所期许的“最美最善”,是所有人在面对有困难者时,都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点心意或一份祝福,都能为他人送去温暖,为社会带来大爱。

在高晓慧学长的求助信见报的第二天,记者的手机响了起来,正是“老葛”打来的。“喂,魏记者,我看到了中北学院高晓慧的故事,她成绩很好啊,获得过很多奖学金,小女孩很励志,我想帮帮她,捐助3000元爱心款。”“老葛”的言语中充满了对高晓慧家庭不幸的惋惜。

记者至今不知道老葛的全名,但记者知道,70多岁的他从来没有停下过公益的步伐,总能在本报呼吁献爱心的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他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有钱人,只是一个想要温暖他人的有心人。十几年的平凡善举,未细数的爱心善款,“老葛”还总是感叹“自己能做的太少”。

“王哥哥”——

“这一万元先拿去应急,后续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

“我父亲从报纸上看到了高晓慧的事情,久久不能平静,高晓慧小小年纪就要经历别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苦难,我们很心疼她,希望这一点绵薄之力能给她坚强面对苦难的力量。”高晓慧口中的这位“王哥哥”十分关心她,不仅通过微信给高晓慧转了一万元“应急善款”,还告诉她,毕业后可以去他企业上班。

确实,一个坚强、刻苦、善良的大学生,一个面临着令人窒息的阴影而勇敢面对的青年,一个饱受命运不公却依旧自信努力生活的人,展现出的无畏值得我们去同情,值得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丁奶奶”——

“如果有可能,我和老伴想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中北学院的孩子们都是好孩子,他们刚放暑假的时候,还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我家中探望慰问,陪我们两个老人讲讲话,帮我们做做家务,十分贴心。”读者丁奶奶告诉记者,因为对中北学院的学生很有好感,所以在报纸上看到高晓慧的故事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本报。

丁奶奶的老伴是一名抗战老兵,两人年纪都很大了,考虑到高晓慧的家庭情况,丁奶奶想要在高晓慧后续的学业和生活上提供一些帮助,希望她今后的求学之路能更加顺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爱心读者陆续打进了爱心热线,他们不愿透露姓名,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给高晓慧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无论哪个时段,被冠以“大爱”“温暖”字样的丹阳总是不乏爱心人士。我们共同生活的丹阳是一个小城市,可这一方热土却孕育了友善、博爱的丹阳人民,个人、企业、组织、团体纷纷“发力”,展现着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述说着“小城大爱”的温暖故事……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