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庭农场主的“增收账本”

核心提示: 3日临近中午时分,还在田间劳作的陵口镇锁良家庭农场主秦锁良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便在电话中让我们先到他家门口等候。

今年夏粮普遍增产,我市粮农收益几何?且看

一位家庭农场主的“增收账本”

本报记者 蒋须俊 实习记者 周洁 通讯员 王小莉

“我在田间补秧呢,不过马上就要回家了!”3日临近中午时分,还在田间劳作的陵口镇锁良家庭农场主秦锁良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便在电话中让我们先到他家门口等候。

锁良家庭农场位于肖梁河畔的陵口镇肇巷村,经营着360亩土地专门种粮,是今年陵口镇农经部门推荐申报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不一会儿,秦锁良便从田里赶了回来。他领着我们走进他家附近的一栋机库内,只见2台高速插秧机、4台大小型拖拉机、2台农用卡车等机具以及一些化肥等农资摆放在里面。

“今年麦子收成如何,目前有没有卖完呢?”看到地上堆放着的部分麦子,记者问道。

“我的麦子早就卖结束了,这是自己用于留种试验的小麦种子。虽然没有卖上托市价格,但今年夏粮这块的收入比去年要高。”秦锁良说,今年我省小麦托市价格启动迟,待本市收购库点启动时,他家的麦子早就销售结束了。“今年的小麦产量很高,我种植的360亩‘镇麦12号’平均亩产达到900多斤,市场销售价格是每斤1.08元,我算了下,扣除各项成本,每亩净利润有200多元!”

说起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经营,59岁的秦锁良坦言,自己种田满打满算不过10多年时间。“原来我在河南开封开了一家服装店,后来因为服装生意不好做,我思前想后决定转行。但关掉服装门店究竟做什么呢?当时心里也确实没底。有一次回村,看到村民们分散耕种的承包地,对耕地、打田、整地等农机服务的需求很旺。于是,我就回乡投资购买了上海50拖拉机、小型背负式收割机为农户服务。”近几年,随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化经营集中,不少村民不种地了,纷纷将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于是,他就利用原有机械,把当地和周边农户流转的土地也承包过来,并以自己的名字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

夫妻勤耕耘,黄土变成金。虽然目前锁良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已扩大到360亩,但田间施肥、打药、补秧等活计,大多是夫妻俩自己动手,一般季节性用工很少,在企业上班的女婿也常来帮忙。每天,秦锁良都到田间地头转转,并通过订阅的《丹阳日报》等报刊学习科技种田新技术,哪块地缺肥了,哪方地需要上水了,哪块地的苗青需要控旺促壮……他都能因地制宜进行肥水调控,围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要求,有的放矢做好田间管理,确保每亩栽足基本苗数,因而他家水稻亩产量稳定在1400斤左右。

记者问他:“这几年粮食价格下滑,很多种粮大户感到盈利空间变小,甚至陷入保本经营,你现在一年种粮的收入有多少呢?”

秦锁良呵呵一笑,一五一十地向我们算起了细账,他说:“我们靠的是精耕细作,增产降本才能增收增效,刨去包括租金在内的各项开支,我的家庭农场一年的种粮纯收入起码有10多万元吧,比起进厂上班和外出务工还是要强多了。”

说到家庭农场今后的发展,秦锁良有着更大的梦想。“肇巷村地处陵口工业园区,寸土寸金,农业设施用地租金较贵,我现在的机库规模应对农场发展还是显得小了点,像农田肥料一年就要三四十吨,无奈库房里没地方摆,只能分批进购。我想寻找场地扩大库房规模,能够再添置两台烘干房,打通粮食烘干‘最后一公里’的瓶颈。”秦锁良说,他订购的无人植保机马上就将启用,有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靠着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相信今后家庭农场的粮食全程机械化之路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