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针万线绣出老手艺九旬老人制作“虎头鞋”75载

核心提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小孩在春节时都会穿上一双新做的“虎头鞋”

本报记者 魏裕隆

IMG_20200618_135900

记者 裕隆 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小孩在春节时都会穿上一双新做的“虎头鞋”。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认为穿上“虎头鞋”可以祛病驱邪、消灾降福,平安吉祥,呵护孩子一生健康成长。随着时代变迁,曾经是每家孩子必备品的“虎头鞋”渐渐被大众遗忘。在我市导墅镇下琴村洪家高楼自然村,有一位九旬老人洪素梅坚持手工制作“虎头鞋”75载,虽然现在少有孩子穿了,但在她看来,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虎头鞋”寄托着长辈对年幼孩子的祝福。

耳不聋眼不花 穿针引线不用老花镜

6月18日,洪老太在家做着“虎头鞋”,一针下去,再一针上来,用力拉一拉,定住,再扎下一针……如此循环反复。在她身旁,已经摞了一小堆“虎头鞋”成品了。在不少人眼里,洪老太耳不聋、眼不花,不戴眼镜能看书读报,穿针引线做针线活更是动作利索。

“有些老人家90多岁,可能就在家里看看电视,但我婆婆不一样,眼神亮、记性好,制作一双‘虎头鞋’,别人需要三到五天时间,她一般两天就能完成。”儿媳妇介绍,婆婆可以自己纫针,甚至比她还好。穿针前,老人先把线放在手里捻一捻,然后往针眼里送,如果穿不进去,便把线头放在头上磨一磨……多年来,经她制作的“虎头鞋”有近千双。老人称,“平时我就喜欢做些‘虎头鞋’,每年街坊邻居好多人都提前和我预订,现在只有网上能够买到‘虎头鞋’,市场上很找到了。”

把做鞋当乐趣

老人介绍说,自己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做“虎头鞋”。一双地道标准的“虎头鞋”必须全部用手工缝制,不仅要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还要经过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序,直到把鞋帮和鞋底缝到一起,一双“虎头鞋”算是基本成形了,但还要经过一番装饰,才能完成。

“原先只是因为兴趣,在家做着玩儿,没想着靠做这个赚钱,前几年,我就到街头摆摊,生意好的时候,一年有3000~4000元收入。”洪老太称,逢每月1日、21日、26日是导墅镇下琴村的集市,她就上街摆摊卖“虎头鞋”。早上5点,洪老太就上街摆摊,直到上午10点收摊回家。老人说,自己的鞋子6~10个月孩子穿的卖30元一双,1岁的孩子穿的卖50元一双。家里人觉得洪老太年纪太大,出门摆摊辛苦又不安全。但老人认为做“虎头鞋”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没事就做几双拿出去卖,还可以贴补家用,自己平常不能总待在家中,也要“动起来”。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可洪老太做起“虎头鞋”却依旧麻利。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后,她做的“虎头鞋”也走得越来越远,每年都有来购买“虎头鞋”的客人。而随着年代的变迁,除了给孩子们穿,现在买手工“虎头鞋”的人,还会有其他的用途,但洪老太并不关心这些,她开心的是,自己喜欢这门老手艺,也有人喜欢她做的“虎头鞋”。

希望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洪老太说,“虎头鞋”对于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家里结婚、生小孩都需要用到它。但如今的年轻人接触得却相对很少了。“那些会做‘虎头鞋’的手艺人年纪大了,做不动了。要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这门手艺的传承就会慢慢开始出现断代。”老人现在的心愿只想着手工艺能传承到年轻人手中,不要让这个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