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端午

核心提示: 艾叶青翠粽飘香。端午,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经过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华夏古老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马晓炜

艾叶青翠粽飘香。端午,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经过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华夏古老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历代文人雅士用充满真挚情感的笔调,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意端午。

端午诗里纪念屈原最走心。众所周知,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让许多仁人志士在端午节这天,为其歌之咏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在《端午》这首诗中,用直白简洁的语言,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和嘲讽。如今读来,让人倍感心潮澎湃,痛快淋漓。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云:“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宋代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这些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无比怀念之情,又抒发了作者拳拳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端午诗里龙舟竞渡最壮观。端午节赛龙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诗人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活泼的语言,把古人过端午赛龙舟的盛大场景,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翻飞的棹影,响彻云霄的锣鼓,五彩缤纷的锦标,还有震天的吼声……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读来好不扣人心弦。而宋代黄公绍《潇湘神》:“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也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读来依然令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端午诗里吃粽子插艾蒲喝黄酒的习俗最盛行。唐代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的张耒有“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描写的都是对粽子的别样喜爱之情。在端午节,老百姓除了要吃粽子,还要插艾叶、挂菖蒲、喝黄酒、吃桑葚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在古诗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宋代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不让人心驰神往。清代李静山在《节令门·端阳》中写道:“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诗中说,过端阳节的时候,买了樱桃、桑葚、菖蒲,还买了雄黄酒,在家门口还贴上了黄符。这首浓墨纪实的古诗,生动勾勒了一幅普通百姓人家端午习俗的画面。

一首首端午古诗词,留存着先民独特的文化印记,如今徜徉其中,便会清楚地发现,其绵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早已潜移默化地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