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沙精神”在这里落地生根

核心提示: 2012年,伴随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的撤销,三沙市正式设立,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

让“西沙精神”在这里落地生根

——“三沙雷锋班”班长杜小亮的丹阳情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杨建军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中的四大群岛之一,是中国最南端的疆土。2012年,伴随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的撤销,三沙市正式设立,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在三沙,海军南海舰队西沙某水警区三沙“雷锋班”是这座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2019年12月1日,“三沙雷锋班”班长杜小亮结束了16年的军旅生涯,光荣退伍。在转业安置地选择上,杜小亮选择了妻子的家乡——丹阳。“西沙让我成长,丹阳让我感恩,我想让‘西沙精神’在这里落地生根!”杜小亮说。在近半年的待转业期,生活在丹阳城的他每天都在“找事做”,忙碌在大街小巷,用行动让“西沙精神”在丹阳落地生根……

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朴实的外表透着一股坚毅,说起话来掺着一股憨厚劲儿,给人一种诚恳、执着之感。这是记者见到杜小亮的第一印象。

上午八点,35岁的杜小亮都会准时出现在市人武部的民兵训练场上,准备点名册、检查训练素材、预习训练内容,耐心细致地做好训练前一系列准备,等待着民兵入队。自5月中旬,市人武部分批启动全市民兵分队训练后,杜小亮已两次主动报名自愿担任教官,每次集训时间3天,教授队列和战地救护课程。“退役后,我就来到了丹阳,待转业在家闲着,正巧碰上民兵训练,我希望能为丹阳国防建设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杜小亮笑着说。

心中有责任,面前就有义务。在西沙守岛服役的16年里,作为“三沙雷锋班”第五任班长的杜小亮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做好事”,用行动把自己活成了“活雷锋”。到了地方,他除了自愿担任民兵训练教官,还加入了“云天救援队”,参与多个紧急救援行动;主动协助保障齐梁义工社志愿服务队公益活动。尤其是春节疫情期间,杜小亮主动到小区门口值守当志愿者。

杜小亮1986年出生于连云港灌云县,在南海海军部队卫国戍边16载。期间,他荣获三等功3次、嘉奖9次、优秀士官10次、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等荣誉,并连续担任两届“三沙雷锋班”荣誉班长。同时,他还通过自我“充电”,获取了本科学历证、硕士研究生学历证、车工高级技师证、电工高级技师证、焊工高级技师证、柴油机维修高级技师证……

“在转业安置的选择上,老家是连云港的你为什么选择丹阳?”面对记者的疑问,杜小亮说:“因为我的妻子和孩子是丹阳人,也是因为他们,我爱上了丹阳这座城,给你看张照片吧。”说着,杜小亮打开手机,在相册里翻找着……

“我叫杜爱沙,爱沙就是热爱西沙!我爸爸是军人,驻守在祖国的最南端——西沙群岛……”在杜小亮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这张由妻子拍给他看的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写的作业——“名字里的故事”。一日西沙人,终生西沙情。作为一名西沙守岛兵,杜小亮热爱西沙,并为女儿起名叫爱沙、儿子叫西沙。说起妻子,杜小亮说他心中有愧,却又以她为荣。在驻守岛礁期间,妻子的默默支持是他安心服役、报效国家最坚强的后盾。杜小亮家庭被三沙市评为光荣人家,妻子被评为十佳军嫂,女儿被评为十佳军娃。

杜小亮说,对丹阳的“特殊之情”是在儿子西沙出生的时候萌生的。“妻子怀西沙27周时出现胎盘前置,出生的时候大出血,当时情况紧急,医生紧急联系了我,告诉我妻子情况非常危险,需要立即手术,通知我立刻赶回。当了解了我的实际情况后,医院向我保证会全力救治。”杜小亮说,接了电话,他从岛上出发连夜赶往丹阳。到了医院,当看到医生和护士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母子平安时,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地。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待军人家属的友好进一步让杜小亮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浓浓的拥军情。

“有一次我在丹阳打的,驾驶师傅看我穿着迷彩服,就问我是不是当过兵?我说是的,闲聊几句后,师傅突然就取消了计时表,说‘你们在部队为国家服务,这趟我不收费’。到了目的地,师傅硬是不肯收钱。”杜小亮说,一件件细小的事,不知不觉中让他爱上了这座城市,并且愿意为丹阳变得更加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