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笔下的丹阳大运河

核心提示: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最早开凿于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是全线开凿时间最早的河段之一。丹阳大运河总长达30多公里,占京杭大运河中最为繁忙的江南运河总长的近十分之一。

蒋国清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最早开凿于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是全线开凿时间最早的河段之一。丹阳大运河总长达30多公里,占京杭大运河中最为繁忙的江南运河总长的近十分之一。

丹阳,伴水而生,沿河而长,是千里运河线上建县建城最早的古邑之一,江南多条古运河(珥渎河、简渎河、九曲河、破冈渎、香草河、萧梁河等)在此交汇,是名副其实的“江南运河之城”。千百年来,历朝历代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了许多传唱千古的运河诗作名篇。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就是其中留存诗作最多的一位,描写丹阳运河诗篇的总量达到二十三首之多。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留下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众多千古名句。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63岁的杨万里奉旨接伴金国派往南宋的贺正旦使(祝贺元旦使者),从临安(今杭州)出发,沿运河北上淮阴一带迎接金使。杨万里北使途经桐乡、无锡、常州等地,冬至后,进入丹阳县,过吕城船闸、陵口石刻、丹阳县城、练湖水闸、七里古庙、石人夹岗,直至新丰小镇离开丹阳县境继续北上。杨万里此行途经丹阳运河全境,出使往返途中,耳目所及,有感而发,共创作出二十三首与丹阳运河相关的诗歌。这些诗作全景式地描写了丹阳大运河水运及两岸的河湖堤闸、民房馆舍、桥栏亭台、练湖放水、古庙怪松、石人石像、六朝遗迹以及船工号子、地方民谣、渔家生活、纤夫疾苦等景象,为人们呈现出一幅830多年前丹阳大运河版的《清明上河图》。

《晓过丹阳县五首》

其一

鸡犬渔翁共一船,

生涯都在篛篷间。

小儿不耐初长日,

自织筠篮胜打闲。

其二

水从常润路都迷,

曲曲长河曲曲堤。

不是两窗供日脚,

更无南北与东西。

其三

朱檐碧瓦照青澜,

洁馆佳亭使往还。

船上高桥三十尺,

市人倚折石栏干。

其四

风从船里出船前,

涨起帘帏紫拂天。

点检风来无处觅,

破窗一隙小於钱。

其五

朝来稍敢出船门,

霜熟依然冷逼人。

刮地风来何处避,

可怜岸筱猛回身。

杨万里在北使行经丹阳时所作的这五首《晓过丹阳县》诗,其三“朱檐碧瓦照青澜,洁馆佳亭使往还”描写了接待使者的丹阳县馆舍的幽美环境,“船上高桥三十尺,市人倚折石栏干”则反映市井繁华中隐寓着的现实危机细节:往返行人聚集竟倚折了桥上的石栏。而其一诗中的“鸡犬渔翁共一船,生涯都在篛篷间”则描绘了沿途所见船家渔民居所的狭小简陋、生活的艰难疾苦。

《练湖放闸二首》

其一

满耳雷声动地来,

窥窗银浪打船开。

练湖才放一寸水,

跳作冰河万雪堆。

其二

水簟南舒去转虚,

天檐北卸望来无。

相传一万四千顷,

老眼初惊见练湖。

杨万里在丹阳刚好遇到练湖开闸放水,水势惊天动地,情绪激动兴奋之余,作有《练湖放闸》两首,其一诗中“满耳雷声动地来,窥窗银浪打船开”生动描写了这一场景。练湖,是江南古运河最大的调蓄水库。唐宋间屡有兴废,至宋代已疏浚成为重要的水利灌溉和漕运通航之水泊。时有“湖水一寸,益漕河一尺”的说法。因此,杨万里以写实诗句 “练湖才放一寸水,跳作冰河万雪堆” 对这一奇观作了形象描绘。其二诗中的“相传一万四千顷,老眼初惊见练湖”之句,则对练湖烟波浩渺的水势引发惊叹。

《过张王庙》

地迥人烟寂,山盘水势回。

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

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

丹徒谁道远,一眺正悠哉。

杨万里路过位于丹阳城北运河七里湾的张王庙,写下《过张王庙》一诗。“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诗句描绘出古运河畔“怪松映古庙”的古朴场景。张王庙,相传是祭祀汉代民间神祇张渤的庙宇。宋代祭祀张王之风广为流传,祠庙散布于江南各地。《至顺镇江志》记载:“唐季有钦公者以贩货往来常、润间,每行以神像自随,一日至此担重如压肩,不能胜。祷曰:神欲庙食于此乎。言毕荷担如故,遂即其地诛茅草创,左山右湖,前临漕河,亦一胜境,又号七里庙。”

《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

诏许诗人江海游,

丹徒初到晋徐州。

炉边肠谷日长昼,

琖底醉乡天不秋。

六代兴亡何处问,

一生奔走几时休。

石翁石媪霜前笑,

管得南朝陵墓愁。

《再赋石翁石婆》

石翁谁怒犹睥目,

石婆多愁鬓先秃。

荒山野水四无人,

二老对立今几春。

珠襦玉匣化为土,

金鴈银凫亦飞去。

知是六朝何帝陵,

摩挲碧藓俱无语。

丹阳作为东吴故土、齐梁故里,山水极富历史情韵,六朝烟云虽已远去,陵墓石刻故迹尚存。杨万里在《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诗中写道:“六代兴亡何处问,一生奔走几时休。石翁石媪霜前笑,管得南朝陵墓愁。”其后北使返程时又作《再赋石翁石婆》借路边南朝帝王陵墓边的石像抒发思古幽情。

《竹枝歌七首》

其一

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著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

其二

莫笑楼船不解行,识侬号令听侬声。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蹉前五里程。

其三

船头更鼓恰三槌,底事荒鸡早个啼。戏学当年度关客,且图一笑过前溪。

其四

积雪初融做晚晴,黄昏恬静到三更。小风不动还知麽,且只牵船免打冰。

其五

岸旁燎火莫阑残,须念儿郎手脚寒。更把绿荷包热饭,前头不怕上高滩。

其六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其七

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

同年十二月初,杨万里在出使返程时,再次途经丹阳。在返程途中,杨万里作《竹枝歌》七首,描绘了运河船夫“一人唱了千人和”打起船工号子、纤夫“笠漏芒鞋破”仍需“拖泥带水”拉拽楼船上高滩的艰辛场景,再现了宋代丹阳地区的民谣风韵。其中第六首“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诗句,是南宋以来江南吴地传唱千年的民谣,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揭露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是一篇贴近百姓生活、爱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作。

《过吕城闸六首》

其一

闸头洲子许团栾,

古庙萧条暮雨寒。

榆柳千株无半叶,

各青一树碧琅玕。

其二

泊船到得暮锺时,

等待诸船不肯齐。

等得船齐方过闸,

又须五鼓到荆溪。

其三

昨宵听尽掉讴声,

愁里无眠达五更。

今夕雨寒泥又滑,

作何计会速天明。

其四

等到船齐闸欲开,

船船捩拖整帆桅。

一船最後知何故,

日许时间独不来。

其五

才闻开闸总驩欣,

第一牵夫有喜声。

只得片时天未黑,

後来天黑也甘行。

其六

道是行船也未行,

老夫误喜可怜生。

要知开闸真消息,

记取金钲第二声。

吕城闸,位于丹阳大运河最东端,号称江南运河重要咽喉节点,因处于宁镇丘陵高地与太湖平原过渡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形同咽喉,历来是江南运河重要控制节点。北宋年间,吕城闸由单通闸改为复式闸,以阻运河之水东泻而利漕运。北宋朝廷还在吕城设置专事修筑、维护水利工程的地方军队——运河堰军,是全国四处堰军所在地之一。《过吕城闸六首》是杨万里北使返程经过吕城闸时所作。

可以说,杨万里的这一系列运河诗篇完整地记载了宋代丹阳大运河的全程以及两岸的风物。这些诗章,看似平淡无奇,却封印着文化内涵丰厚的一段段古城沧桑往事,为我们展现了八九百年前大运河丹阳段的生动画面,为今天的人们研究大运河变迁提供了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也是丹阳大运河文化带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