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涛家庭农场延长生产链提效益

核心提示: 4月28日上午艳阳高照,开发区荆林村新涛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束于新早早地把大型拖拉机从机库中开出

本报记者 姚磊 通讯员 吴秀凤

图为束于新在为大型拖拉机做维修保养工作。

记者 姚磊 摄 

4月28日上午艳阳高照,开发区荆林村新涛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束于新早早地把大型拖拉机从机库中开出,停在门前的广场上做维修保养工作。他告诉记者,马上将迎来一年之间较为繁忙的水稻育秧季,他必须抓紧时间把农机具保养维护好,为接下来的一场场“硬仗”做准备。

今年61岁的束于新是荆林村三城巷自然村的一位种粮大户,从事粮食适度规模化种植已有近10年历史。今年也是新涛家庭农场成立的第5年,束于新像往年一样承包了320亩地,准备在花甲之年仍有余力的情况下继续拼搏。

“我打算明天去秧田里撒营养土,等到5月15日左右把小秧育下去。”束于新低着头一边忙碌着一边说道,“目前育秧所需要的水稻种子已购买完毕,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就连今年最令农户犯愁的无纺布也悉数购置了。”原来,作为育秧过程中覆盖地块必不可少的材料,无纺布一直都以实惠的价格和优异的效果深受农民喜爱,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口罩产业正开足马力保障供应,无纺布因此而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束于新的妻子束嫦娥告诉记者,往年500米一筒的无纺布价格为300多元,而今年翻了两番多,卖到了1400元。尽管如此,由于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品,他们夫妻俩还是买足了育秧所需的量。

原材料价格上涨,种粮的效益就会被压缩,考虑到种粮成本难以控制,夫妻俩便打算从卖粮这方面入手,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今年我仍准备种‘南粳5055’和南粳‘3908’这两个品种。由于‘南粳5055’已经种了好多年,它好管好种,米质和口感都很受本地人欢迎,我便打算加工成优质大米进行售卖,这样价格也会高很多;而‘南粳3908’口感较糙,不如‘南粳5055’好吃,到时候准备直接卖稻谷。”

记者了解到,去年,新涛家庭农场种了不到100亩的“南粳5055”,通过加工成优质大米,每斤卖到了2.5元。束于新说,如果直接卖稻谷,可能每斤只能卖到1元多,而加工成大米无形间便增值了。正聊着,他的妻子束嫦娥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拿100斤成熟稻谷为例,如果直接售卖,以1.1元的单价计算,最终收益是110元;而如果加工成大米进行售卖,每100斤稻谷可加工成70斤大米,而每斤大米可以卖到2.5元,刨去加工费0.1元/斤,最终收益是165元,这可比直接卖稻谷强多了。她认为,种粮成本越高,农户就应该越要想办法将自己的粮食卖出好价钱,而加工成大米,进而延长粮食生产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虽然我的大米还未注册商标,但是由于米质好,深受周边市民的喜爱,去年加工的大米几乎售罄。”束嫦娥说,儿子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家帮助父亲务农,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他年纪轻,有想法,去年通过网络等渠道把家里的优质大米卖到了北京等地,今年如果能进一步拓宽销路,肯定能为新涛家庭农场增添不小的收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