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核心提示: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7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立春标志着万物更新。民国之前,每年立春都会举行隆重的探春、采春、插春、迎春和打春等仪式。立春日清晨,人们走出家门去踏春,领受春光,叫做“探春”。人们采集冬青树、竹枝、松柏等,谓之“采春”。回家后将采集的树枝插到门上,或插在财神、灶神和门神的神位上,表示四季长春、春福富足,这叫做“插春”。将竹枝、松柏编成环形戴在儿童头上,示意四季清健,俗称“童春”。

迎春是清末地方官吏举行的大典之一。节前,预先将“春牛”糊好,另外木刻芒种一具(春牛和芒种的形象旧历书上均有式样),由城里的土工和养济院的瞎子抬放在东郊三义阁。在立春前一天,知县和典吏穿着朝服,坐着轿子,率领本衙门的三班六房出朝阳门(麻巷门),转东郊三义阁,举行迎春仪式。然后在春牛和芒种的引导下,过迎春桥(东门城河桥),进入迎春门(东门)。彼时常有居民抱着小孩从春牛背上跨过,名曰“过春”。传说,跨过春牛的小孩可以避免天花。知县和典吏各执一根纸糊的牛鞭,一边走一边鞭打春牛,旁有司仪者口唱:“一打春牛,五谷丰登;二打春牛,国泰民安;三打春牛,禄位高升”。人们夹道围观,儿童们争着摸牛耳,俗叫“摸春”。成年人则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打中了算吉利,俗叫“打春官”。回衙后,便把春牛和芒种供奉在县衙大堂上。

迎春、打春之后,又有分散的送春活动,形成了三部曲。送春之意即把春天送给各户人家,通常是两个人,一前一后拿着小铜锣和小手鼓,用绘着龙凤图像、上方下尖的红漆木板敲击着,敲一阵,唱一段,敲敲唱唱轮番进行。其唱词为七字句,大意是歌颂帝王将相、粉饰太平之类的吉祥话,曲调即目前仍流行的迎春调。以上这些习俗至民国时已不多见。

立春还有看风云、占气候、预卜当年丰稔的习俗。立春日下雪,预示“踏雪迎春,大熟年成”;立春日若晴天,认为“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