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优”字,打好民生福祉保障仗

核心提示: 己亥收官,庚子将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吹响了打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的奋进号角。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打好民生福祉保障仗。

突出“优”字,打好民生福祉保障仗

——五论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己亥收官,庚子将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吹响了打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的奋进号角。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打好民生福祉保障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民生“答卷”的得分情况。一直以来,我市聚力共享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但生态环境、教育医疗、社会安全等方面,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不强等问题让全面小康的征途多了蜿蜒崎岖。这催促我们必须突出“优”字,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优民生的初心不变,聚焦短板补弱项、凝心聚力攻难关,让人民群众过上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要以优民生的初心促增收,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百姓生活好不好,关键要看口袋“鼓不鼓”。增加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硬任务,做到重点再聚焦、措施再精准、落实再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构建遏制返贫长效机制。树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理念,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力以赴稳就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同时,深化创业引领示范效应,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筑牢民生之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要以优民生的初心育文明,让群众的脑袋“富”起来。小康路上,不能只关注人民群众物质上的增收,还应关注他们精神上的富裕,帮助他们甩脱精神贫困的帽子。要持续增加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加强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发挥村级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载体的作用,加强文明新风教化和科学知识普及;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放大丹剧等传统特色文化效应,以文化涵养文明,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素养,让“鼓口袋”和“富脑袋”同频共振。

要以优民生的初心办实事,让群众的日子“美”起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更全面地了解群众期盼和要求,抓紧补齐一批民生欠账,解决一批历史矛盾,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要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织牢织密平安稳定保障网,兜牢民生底线;要把握高水平和全面性的要求,推进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着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绘就安居乐业的幸福底色,让小康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此刻,距离高水平全面小康最终“交卷”还剩不到一年的时间,“答卷”已然进入倒计时。我们要强化决胜意识,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全力打好民生福祉保障仗,在以人为本中写好全面过硬的小康答卷。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