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坚守,让豆腐磨出儿时的味道

核心提示: 昨日,记者循着豆腐香味,来到了开发区新民村虞家三组,看到一桶桶成形的豆腐和一个个忙碌的工人。不大

本报记者 萧也平 魏郡玉 通讯员 虞国庆

小时候,在村里,还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零食,更多的不是山上的野味,而是家里的自制美食——豆腐。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再加上工艺及产量的影响,如今,这一传统民俗工艺已经变得越来越难觅踪迹。

昨日,记者循着豆腐香味,来到了开发区新民村虞家三组,看到一桶桶成形的豆腐和一个个忙碌的工人。不大的房间里,他们被淹没在豆腐冒出的热气中,宛若仙境却又是那么接地气,因为在这里没有气派的招牌,也没有豪华的装修,也许我们从旁边走过都不会注意。但正是这样简朴的作坊,这么温馨的劳动场景,制作出了美味的豆腐,拥有让人吃一口就无法忘怀的味道。

这个作坊是周泽清和宋中军夫妻俩共同经营的,从继承上辈人的手艺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了,他们也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手艺,唯一的变化就是他们不再采用手磨豆子的方式,改用了豆浆机,其余的工序还是那么的古色古香。他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极易把人带到小时候,让人忆起那段磨豆腐的时光。

“以前农村条件比较艰辛,豆腐用来招待客人算是一道好菜了,现在就算在各大超市、菜场都能买到豆腐脑、豆腐,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家里人在灶火边磨出来的感觉,也没有那么原生态了。”冒雨前来买豆腐的村民虞春方告诉记者,他最爱的就是这里的豆腐,这里有家乡的味道,有小时候的回忆,他感慨道:“家乡的豆腐就是用土灶火烧出来的!”

点豆花是所有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所以掌握好用法用量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只见工人将一定量的石膏放到水里融化一下,再将沥好的豆浆和石膏水全部冲下去,这一步骤也叫“冲花”。

随着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必备豆腐这道美食。冬至后,周泽清与妻子宋中军更加忙碌,每天加工干豆子达100多斤。轮班不休成了这一段时间他们的常态,问及辛不辛苦的时候,宋中军笑了笑,憨厚地说:“只要市民喜欢我们做的豆腐,我们就有一直做下去的动力!”

在传统豆腐制作工艺中,黄豆浸泡的时长、煮浆的火候、点膏速度的快慢,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豆腐口感和色泽,没有时间和标准的计量。在小小的豆腐坊里,宋中军更像一名舞者,眼到、手到、心到,在一连贯的动作翻转中,石膏与豆浆中的蛋白质巧妙融合,最后形成一块块白嫩的豆腐。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