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皋:山水情翰墨志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两天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与平日无异,但对于杨荣皋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本报记者 束丽娜

杨荣皋

众人观展

记者 丽娜 摄

 

刚刚过去的两天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与平日无异,但对于杨荣皋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12月23日,他的个人书画展在位于开发区御珑湾北侧的丹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基地正式开幕,为期6天。

1942年,杨荣皋出生在丹阳城区,从小便喜欢绘画的他在17岁时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与当今国内一批作品卖出大价钱的书画名家是同学。1962年,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停办,杨荣皋为了生计选择回到家乡的电影院从事广告宣传工作,怀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工作之余的杨荣皋始终常握画笔。

“中国写意水墨画,重写意、尚笔墨情趣,用酣畅的水墨来书写对艺术的感悟,以求取得‘水晕墨章’而‘如兼五彩’的独特艺术效果,这种表现形式古往今来都吸引着无数艺术追随者,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杨荣皋认为,水墨画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因此,原先学习各类画种的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专攻水墨画,他说要用水墨来书写自己心中的山川之壮美,造化之灵秀。

旁人常说,画水墨山水画比较便捷,一瓶墨汁,一张宣纸,一盆清水即可。殊不知,令水墨在生宣上渗化,把山川、峰峦、云水在水墨里融为一体,使其产生中国画特有的水墨韵味,用丰富变换的水墨来表现这多彩的大自然,以期达到不用色彩、胜似色彩的效果,这对书画创作者的考验不可谓不大。在创作水墨画的初期,杨荣皋尤其对石涛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他喜欢其天真、质朴、率真的艺术风格,他认为这是画家的一种心灵的表达。同时,他也对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作品作了具体的分析,他崇敬黄宾虹先生那种浑厚的风格,特别欣赏他的水与墨的交融千变万化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有人将水墨画的创作过程称为‘笔墨游戏’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作水墨山水画,是将昔日所有、梦中所见、心中所思皆溶于笔墨之上,构思和意境会随着墨色在宣纸上的渗化而改变,就像在变幻莫测的水墨中做游戏,时有不可知的因素,在这变换中捕捉、加工、提炼,其中有迷茫、沮丧,更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乐。”杨荣皋将这个过程称为“艺术创作”,也是其生活的乐趣。

因为现实生活需面临的经济压力,杨荣皋的水墨画旅程有一段时间是停滞的,直到2002年后,他才重拾画笔,心无旁骛地专心水墨画的创作。四年前,杨荣皋跟随书画名家丁观加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半月,归来后画风又随之一变。

“荣皋始终追求着在山势结构下的水墨变化,水墨渗透有层次,经年累月,狂风吹尽,始见金沙。”这是丁观加对杨荣皋水墨画作品的评价。在他看来,杨荣皋充分发挥了水墨在整个创作中的灵魂作用,掌握了最基本的准则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墨的特质。“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1953年宾虹先生自题山水小品),除此以外,杨荣皋的水墨山水画的另一特点便是线条运用自然、流畅而不圆滑,有的淡墨运用得恰到好处,《云山听瀑图》《山居图》《蜀江云山图》《峡江图》《春江帆影》等均为水墨山水画的代表性佳作。

近几年,由丁观加先生推荐,杨荣皋进入了北京书画圈,参加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组织的活动。他的水墨画很快引起了北京书画界的关注。他的画作被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和中国爱心工作委员会收藏,部分作品还被转赠捐助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慈善人士收藏。数件佳作被北京有关机构和藏家收藏。2011年,他还担任了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主办的《文化》期刊还对杨荣皋的书画艺术作了专题介绍,使杨荣皋作品的影响力在京城迅速提高。

此次展出的70余幅作品是杨荣皋几十年来对水墨画艺术的探索与实现,他认为,真正的绘画创作,是一种虔诚的苦行,苦心志、劳筋骨。

记者仔细浏览展厅里的每一幅作品,品味挥洒在宣纸上的一笔一画,试图感受杨荣皋在岁月中经历过的洗礼。也许如今的杨荣皋在别人看来早已是颇具特色、别具一格的书画家,但他却坚定地表示:在书画艺术的路上,自己仍是需要继续学习、创新求变的“学生”。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