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成高新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力量

核心提示: 发展家庭农场已成为助推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

双合杨甲家庭农场正在加工大米。

记者 萧也平 摄

本报讯(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凯敏)“这台无人植保机是我今年投资购买的,除了用于自己承包的230亩农田进行小麦、水稻防病治虫外,我还为周边大户开展飞防服务。”严冬时节,走进高新区横塘村祥泽家庭农场,51岁的农场主邹志祥正在检修保养拖拉机、插秧机,他指着一台无人植保机告诉记者,在当下水稻价格低迷、种粮效益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唯有种好粮,在促进降本增效和延长农机服务化产业链上做好文章,才能稳健发展。高新区农经站站长包建琴介绍,发展家庭农场已成为助推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该区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共有32家,其中5家获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大批青壮劳力纷纷进厂上班或进城从事其它二三产业。面对未来“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高新区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引导种田大户和农机专业户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依靠家庭劳动力,实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调动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同时,鼓励多种形式的家庭农场发展。高新区32家家庭农场中,除了2家园艺类、1家水产类家庭农场外,其余都是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据统计,全区粮类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面积已达7000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

从“培育发展”向“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转变,是高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特点。该区注重引导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对接、要素联结和服务衔接,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实现家庭农场经营能级的提升。双合杨甲家庭农场主景建平不仅建立了“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机制,还主动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向“卖品牌”转变,努力打造自己的绿色稻米品牌。“现在粮食价格走低,农药、化肥和农业用工等成本开支不断上涨,种粮利润已大幅缩水,再不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只能保本甚至亏本。”景建平告诉记者,在保持现有300多亩农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要继续围绕市场和消费结构种植优质稻,不光追求产量,更要在质量上奋力赶超,做到量质并举。这两年,它利用休耕的20多亩农田实施了“稻田养殖小龙虾”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稻田养殖小龙虾不仅能生产优质无公害稻米,而且产出的小龙虾供不应求,很受市场欢迎。‘双合’优质稻米被本地企事业单位食堂纷纷订购,产品完全不愁销,大大提高了附加值。”景建平说,下一步,他准备注册自己的农产品商标,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化和优质生产的路子。

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为高新区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一批80后“农二代”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加入,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整体得到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花园村31岁的张伟,既是一位家庭农场主,也是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中专毕业后,他原本在城里开店,2013年看到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再加上父亲又是多年老农,于是他决定回家种地,从此走上了农业规模化种植之路,并组建成立了瑞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轻的张伟不仅成了农机驾驶和维修能手,还成了科学种田的一把好手。如今,张伟的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已将花园村及周边的农田全部承包下来实施规模化经营,整个粮食经营面积已达1000多亩。在2018年全省“最美农机手”评比中,张伟成为我市唯一一名“最美农机手”优胜奖获得者。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