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旺村《王氏族谱》中的世系传承为何缺少记载?

核心提示: 东旺村的旧村谱里早就存在世系传承中缺少记载的问题。只是那些修谱的前辈没有明白地告诉他们的后人,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

王书来

东旺村《王氏族谱》明确记载,其始迁之祖叫王铨,铨公之子叫王贤。王贤育有三子:长容武、次容禄、三容珊。这兄弟三人的后裔传到第七代时,老大容武有13户,老二容禄7户,老三容珊有24户。据笔者推算,大约在1383年左右,自王铨开派东旺村之后到1942年最后一次续修村谱时,共计传承了二十代。现在东旺村王姓人家有152户。

笔者自2017年6月拿到《王氏族谱》复印件后,在梳理了我家世系传承的同时,还对其他熟悉的同辈人家进行了梳理,大多较顺利,唯独村东边几十户人家的世系传承一户也梳理不出来。笔者当时以为是年代久了,那边的人头相对较为生疏,梳理中难免有些麻烦,为此专程回到村上,找村东头上了年纪的人核实他们的父辈、祖辈的名字,还通过他们了解了隔壁邻居家长辈的人名。回家后又反复在《王氏族谱》上查找,结果仍未找到任何一家的世系传承。然而村东边几十户人家世代相传至今,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还枝繁叶茂,这与《王氏族谱》上找不到传承记载迥然不同,笔者感到茫然。直至2018年春季的一天晚上,笔者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突然一个闪念,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原先在梳理村谱的世系传承时,笔者都是由下往上进行的。因为最后的一、二代人大多较为熟悉,或听老人们讲述过,由下往上进行梳理起来容易。但如果中间断了传承,那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无法向上追溯。我因脑中闪过的一个闪念开始改变由上往下进行梳理的方式,《王氏族谱》里中断传承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前文曾讲过,三兄弟中的老大容武传至第七代有13户后裔,其中11户在《王氏族谱》里突然就再没有记载了。他们都是带“木”字偏旁的梓、彬、枝、槩、栋、椿、楪、桂、松、桥、朴。另两户是楠和梧,也只延续几代就全断了。而与之相反的是老二容禄,老三容珊这两支后裔的世系传承不但没有间断,倒是家业鼎新如瓜瓞,子孙繁衍似麟趾。兄弟三家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笔者产生了诸多猜测,首先判断老大容武的11户后裔不可能都在一起,即使忽然遭遇异常,也不可能齐刷刷地一下子同归于尽;第二也不可能集体外迁,不辞而别去另起炉灶。鉴于对各种情况的分析,笔者琢磨良久后认为,村东边这几十户人家在族谱里梳理不出来,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三兄弟闹了矛盾,产生了隔阂,老二、老三两家联手,暗地将老大家的11户人家秘密从宗谱上删除,同时也不让他们家参与到续修宗谱的事宜中来,造成了村东边老大王容武第七代之后,虽然有实际的世系传承,但在《族谱》中却没有世系传承记载的奇怪现象。

诚然,这一奇怪现象,是笔者在拂去历史的尘埃,透过穿越时空的遐想推理出来的。几百年前这兄弟三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不过东旺村的《王氏族谱》上,村东边王容武第七代之后的世系传承没有文字记载,这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于各种原因,后裔子孙们没有在意这一问题。历史上传统的修谱频次一般在三十年左右。东旺村1942年最后一次续修族谱,距今已有七十七年。

笔者从市档案局、市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著的《丹阳姓氏寻踪》(第二辑)一篇文章中看到,陵口镇东旺村的村谱封面名称是《王氏族谱》。谱学专家对于宗谱与族谱的解释是有区别的。两种谱名虽一字之差,同属于一个范畴,但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宗谱的概念是一祖之下记载着所有后裔的一部完整的谱牒。如果缺少同祖之下某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不是一部完整的宗谱。从这一概念上来理解的话,族谱就不是一部完整的谱系,它只记述这个宗族之中部分的后裔,从整体上说,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说族谱既不等于宗谱,也区别于各类家谱。这也说明东旺村的旧村谱里早就存在世系传承中缺少记载的问题。只是那些修谱的前辈没有明白地告诉他们的后人,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

责任编辑:dydaily
相关阅读: 王氏 旺村 世系 族谱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