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电影行业的路上追逐梦想

核心提示: 近日,在访仙镇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部爱国题材的露天电影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放映过程中设备出现了一点小故障,导致画面不太清晰,放映员立即打电话给市现代文化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虞永忠。此时虞永忠正在吃晚饭,他当即放下碗筷赶往现场进行维修。

只因从小心中有一个电影梦,便义无反顾地在电影行业坚守了31年,一路走来,虽有苦有累,但他始终初心不改——

在坚守电影行业的路上追逐梦想

本报记者 李潇

近日,在访仙镇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部爱国题材的露天电影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放映过程中设备出现了一点小故障,导致画面不太清晰,放映员立即打电话给市现代文化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虞永忠。此时虞永忠正在吃晚饭,他当即放下碗筷赶往现场进行维修。像这样奔走于各个乡镇,修理设备、指导放映,虞永忠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虽然有苦有累,但他从不放弃,他说,从入行到现在,31年坚守,只因当初心中有一个电影梦,一路走来,他初心未改。

今年54岁的虞永忠从小就喜欢看电影,那个时候,看场电影还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他的姑父是当时电影公司的副总经理,所以他才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电影。“从5岁起,我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幕布拉开的那一刻,心情总是特别激动。”虞永忠说道,他对电影很是着迷,因为从电影中,他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开阔自己的眼界。

高中毕业后,虞永忠曾担任过中学代课老师,也做过自来水抄表员,直到1989年,他得知当时的前艾影剧院缺一名放映员,便立即去应聘了,“当时电影放映员的工资并没有我之前的收入高,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而且很兴奋,因为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电影梦终于可以实现了。”虞永忠说,被录用后,他不仅接受了放映员业务培训,而且还自学了放映设备的修理课程。1993年,省文化厅在电影系统招考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专业人才,虞永忠第一个报了名,“对于我来说,那次考试充满挑战,因为当时大多数参考的人都是初中和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对于我这个远离课堂已经好几年的人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后天的努力成就了我。当时全省招考36人,苏南仅考上两名,很幸运,我成为了其中一名。”

1993年后,虞永忠开始在当时的市电影公司做影片保管员和维修员。虽然正式成为了电影系统内的一员,但那几年,由于文化市场多元化,电影产业遭遇了大幅滑坡。“为了能生存下去,我们开始发展‘第三产业’,1998年,电影公司在万家欢对面和西门分别建了一个录像厅,我担任市区录像厅的经理,通过努力经营,虽然争取了喘息的机会,但最终收效甚微。”虞永忠说道。

1998年,虞永忠和一个同事前往常熟找片源,回来时天已经黑了,加上受大雾影响,路上发生了多起车祸。“当时能见度太低,到了吕城,面包车司机完全不敢往前开,但因为第二天有放映需要,时间不能耽搁,所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在面包车前面走,司机在后面慢慢开,就这样直到晚上十二点才到家。”虞永忠说,因为吃苦耐劳,善于思考,1999年,他被提拔为电影公司的副经理,专抓业务。2000年左右,当时还延续着计划经济模式,一年就产出几部影片,这完全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2001年,镇江电影公司关门,原来安排好的供应计划一下子作废,于是,虞永忠只能自己去找片源,那些年,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一直转着,“走苏北、赶广东,四处求片源,那些日子过得是真苦!”

那段时间,让虞永忠记忆深刻,虽然很难,但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2003年,我市举行重大活动,市领导要求放映《周恩来》,但临到要放映前两天,供应方出了问题。“当时我打电话给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党委书记,希望他能帮忙,幸好对方一口答应了。当天晚上,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加班洗印、拷贝,第二天一早搭乘第一班飞机送到了南京禄口机场,我早上6点钟就开车过去等着了,终于在放映前赶上了。”虞永忠说。

2000年到2009年期间,受各种因素影响,电影公司的经营极不稳定,其中有四年换了四个经理。那时候,由于电影数字化被逐渐推广,找片源相对容易,但在很多人看来,随着文化市场越来越多元化,电影放映行业已经“日落西山”,但虞永忠不这么认为。“2003年左右,我市开始推进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电影逐渐受到政府重视,2013年,政府启动送电影工程,乡镇村民、社区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免费看到电影了。”虞永忠说,一年送2700场,看着这些人对露天电影的喜爱,他觉得这些年的坚持是值得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主流院线占去了观影的大部分市场,“电影人”纷纷转行,原来和虞永忠同一批考进电影放映行业的人,如今还在坚持的只剩下二三人,而我市原电影公司的10多名员工如今依然坚守的也屈指可数。“现在我们团队的放映员有17名,都是之前各镇区原影院的放映人员,也是老‘电影人’,只是他们中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工作,放映只是兼职。”

虽然今年已经54岁,但虞永忠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不断地忙碌着。每天,虞永忠都是早上6点半左右到单位,给放映员分配影片、交代各种事项,因为他们7点左右就要赶回去上班。看着这些还在坚持放映的人,虞永忠心里很是欣慰,却也感到担忧。“放映员的平均年龄已经60岁左右了,他们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接受能力一般,导致放映时即使只是出现了一点小故障,但仍需要我赶去维修,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虞永忠说,虽然他在放映和维修的技术上轻车熟路,省里还授予他们公司“江苏新希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丹阳服务站”的称号,但因为放映队伍年龄老化,有时候在处理各种紧急事项以及维修上,他经常会觉得分身乏术,而且除了技术,在行政和业务上,也急需人员。

在许多人看来,露天电影或将成为一种回忆,会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直至最终消失,但虞永忠不这么认为:“现如今,露天电影依旧能给乡镇村民、社区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带去精神食粮,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依然会有市场。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初心未改,今后我也依然会在这个行业坚守,将影片送给大家,让大家了解社会的变化、国家的政策、祖国的繁荣,继续坚持我的电影梦。”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