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铺”走出“新出路”

核心提示: 近段时间,记者在走访新市口、贤桥商业圈附近几个社区时,得知了这样的情况。对此,位于贤桥商业圈的市民广场社区工作人员也是深有感触,“可能前一个月刚和一新开店铺老板认识,下个月再去就又换人了。”

图为徐煜向顾客介绍新潮的智能数码产品。

记者 马骏 摄

“丹凤南路上怎么好多门店都关了?”“这才多久,丹阳书城楼下的门店怎么又转让了?”“这里之前不是卖衣服的么,现在怎么变成手机店了?”……近段时间,记者在走访新市口、贤桥商业圈附近几个社区时,得知了这样的情况。对此,位于贤桥商业圈的市民广场社区工作人员也是深有感触,“可能前一个月刚和一新开店铺老板认识,下个月再去就又换人了。”

近年来,一场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剧情在我市大型商场、商圈中心,甚至是社区角角落落里的小店铺上演,一家新店刚开张没多久,甚至装潢的味道还未散去便关门大吉换了招牌,跃跃欲试的后来者,却往往上演相同的剧情。对于市民来说,店铺“更新换代”不足为奇,但对于这些传统的实体店铺来说,门店租金、用工费用不断上涨,电商的冲击等各种“难题”迎面而来。当这些问题摆到他们面前时,有直接“出局”的,也有在危机中找到机遇“新生”的。这些“新生”店铺是如何在夹缝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的?

从小小手机店到“智能生活馆”

90后的徐煜大学毕业后就在丹阳书城经营起了自己的手机店。“最初那几年,店里生意特别好,我都忙不过来,那时候每个月的净利润能超过10000元。”徐煜说,“仅两三年时间,我就用自己赚的钱买了一辆车。”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来去匆匆,从2017年开始,手机店的生意每况愈下。“主要是电商的冲击太大,还有越开越多的大型手机卖场,我店里的生意一下子到了谷底。”徐煜告诉记者,在当时那样的大环境下,他没有想到要改变,仍是像往常一样每天坐在店里等着生意“找上门”,结果可想而知,“我当时甚至一度有过关店的打算。”

不过,从今年开始,徐煜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思维,走出了一条新路。“以前我除了卖手机,就是卖耳机、充电宝、手机壳这类手机配套商品,但现在不一样了,除了原有的手机及配套商品,我店里还有电子按摩仪、数码音响、智能加热围巾等等很多热门数码产品,有顾客说我的手机店都快成‘杂货铺’了,很形象,但我觉得应该叫‘智能生活馆’。”徐煜说,他会在网上搜寻最新、最流行,并且最实惠的数码产品给顾客,“仅靠口口相传还不够,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我还在微信朋友圈宣传,同时为了能够给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还成了‘快递小哥’,特意买了一辆电动车,只要顾客有需要,随时送货上门或者上门维修。”

现在,相比在店里的时间,徐煜在送货或者维修路上的时间更多,生意越来越好。“两三年前,网络给我带来冲击,是我的对手,如今,我巧妙利用网络优势,把它和实体店优势相结合,便成了我的好帮手,正是有了这样的危机和挑战,才让我不停思考,不断探索。”徐煜说道。

冷饮店的“新”打开方式

70后的聂琴今年夏天在公园新村小区附近开了一家冷饮店,由于位置偏僻,这个夏天的生意让她有些失望,但夏天结束后,聂琴仍继续卖起速冻食品。“现在位置好的店铺租金都很贵,我租的这个店铺租金便宜,但位置偏僻,人流量少,有时候甚至连过来照顾生意的朋友都找不到,再加上周边又都是老旧小区,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需求也少,生意也就不尽人意了。”夏琴表示,现在改卖速冻食品,不仅能在淡季赚点钱,也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店的位置,为明年的冷饮生意做铺垫,“说实在话,我并不在意能把速冻食品生意做得多好,但这对冷饮店来说未必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虽然生意没有想象中好,但也不是非常差,说起原因,夏琴告诉记者,不管是夏天卖冷饮,还是现在卖速冻食品,她几乎每天都会拍商品的美照发到微信朋友圈,“如果换成以前,我这生意肯定很难再做下去,但现在我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把商品展示给每一个微信好友,这是网络带来的变化,也是实体店的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地选择电商或是实体店。“以前我几乎所有的衣服都在网上买,不过现在我会和朋友相约逛街,有看中的,先在网购平台搜索同款,对比下价格,价格差得多,就在实体店试穿后去网上买,差得不多就直接在实体店买,毕竟网上售后还是比实体店售后麻烦些。”市民徐芳说。市民张月也告诉记者,她现在的购物方式有很多,会在超市里买牛奶、面包等,在社区拼团里买些零食和水果,在网店和实体店搞活动时买各类商品……总之,怎么划算怎么来。

不少市民表示,实体店“线下体验”这一优势,能够给予消费者真切的购物体验和乐趣,这是网上购物无法获得的,而且,现在很多实体店商品的性价比并不输给网店。“我觉得,只要实体店商品质量好,价格实惠,服务好,我还是愿意选择去实体店购买。”一位市民如是说。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