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税务见证“税”月变迁

核心提示: 周生林,1949年10月1日出生,1968年12月中专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插队下乡,之后成为一名纳税员,见证了国家的“税”月变迁和发展。

本报记者 魏裕隆 通讯员 卜杏兰 岳蕾

o_1dloljrbj16qg9gf17ol12g217h6d

 

共和国同龄人周生林手拿国旗为祖国送上生日祝福。

记者 魏裕隆 摄

 

人物档案:

周生林,1949年10月1日出生,1968年12月中专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插队下乡,之后成为一名纳税员,见证了国家的“税”月变迁和发展。

“巧与共和国同龄,70年过去了,我很幸运!”作为一名为税收事业奉献大半辈子的纳税员,周生林感慨自己见证了祖国税收的大发展。近日,秋色宜人、天朗气清,碧桂园小区内桂花飘香,沁人心脾。身穿深蓝色运动汗衫的周生林对记者说,每当有人问他今年多大时,他都会很骄傲地说,自己不仅是共和国同龄人,而且还是同月同日生。

1972年底,因调整财税机构,周生林到延陵税务所工作,被分配到云林税务组。“那时候整个税务组就我一人,条件很差,不仅没地方住,还没有地方办公。”周生林说,平时办公睡觉的地方,是借用当地信用社的半间房子,吃饭就在云林乡政府食堂搭伙吃饭。当时每月工资是18元,除去吃饭的费用,所剩无几。

1973年工商税制改革,让当时在云林做收税工作的周生林印象最深的是,工作特别艰苦,不仅要步行到十几个社办企业,还要到生产队收屠宰税、农业税,全靠一双腿跑路,虽然量大,但那时农村还是集体经济,收税工作基本都可以完成。“我一个人到大队去,把每个生产队的会计集中在一起,面对面办公、上交农业税等。”周生林说,到每个大队征收农业税,有的生产队经营情况比较好,能主动交税,还有些特别困难的无法征收上来,就需要多次上门催收。那时候自己不仅要跑,还借用信用社的电话,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向大队了解税收情况,并告知如何办理收税手续等。

靠着双腿收税的日子周生林坚持了三年。1975年,他调到行宫公社税务所做税收工作。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收税单位也增加了,为了提高收税效率,单位给周生林和同事们配备了自行车。“那时候有了自行车,提高了收税速度,节省了很多时间,再也不用步行了。”他感慨道,从穿上税务制服,拿上税票,骑上自行车出门开始,下乡入村进企业,走街串巷收税并进行税务宣传,每天的工作很有效率。虽然有了自行车,但是有些地方路不好,自己还经常要扛着自行车走。周生林说,有一次征收路上,车胎突然漏气了,他只好轮换着肩膀,扛着自行车走了很远的路。尽管如此,自行车给周生林的收税工作还是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也活跃起来,利改税开始试点,周生林也调到了东郊税务所任副所长,工作更加忙碌了。1985年,东郊税务所与云阳镇税务所合并,周生林继续担任副所长一职。之后,又调到了原丹阳市税务局稽查大队任副队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税种税目也增多了,周生林认真学习税务知识和税法,与同事们一起向纳税人大力宣传税法,举办税法知识讲座,宣传税收政策。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断宣传,大大增强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前要上门催收的纳税人,纷纷主动上门来纳税。从财政与税务分家,从国税局和地税局的分设,凡是工作过的地方,周生林都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之后,周生林从国税局二分局退休。

进入21世纪,税收征管模式不断向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为了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势头,税务部门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引入到税收征管领域,建设了全国统一的税务云等,税收征管也步入了“互联网+税务”时期。“时代在进步,税收工作也在进步,从全靠腿跑、上门收税,到现在能运用互联网技术,相信未来的税收服务将会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周生林感慨,“过去纳税检查、核算需要查找纸质资料,工作效率低,花费时间长,现在征管数据只要通过电脑查询,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周生林说,退休后与老同事交流,常常听到许多喜人的变化。

与祖国同生日的共和国同龄人周生林说,看到我国税收工作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说明经济发展喜人,国家繁荣昌盛。今年他的生日愿望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好好的,每年都能和祖国一起共庆生日。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