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向阳 踏浪高歌】壮丽70年,看丹阳翻天覆地之变化(5)

核心提示: 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丹阳发展成就巡礼”新闻专栏,多方位报道70年来丹阳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营造共庆祖国华诞的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70年来,丹阳人寿命长了,老人多了

[新闻故事]

“人们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可我母亲今年104岁了,她最大的长寿秘诀就是‘宅’、不运动。”耄耋之年的邓彬是百岁老人庄萍的第二个孩子,慈眉善目的他半开玩笑地说完母亲的长寿秘诀后,又赶紧正色道:“母亲的心态特别好,生活中饮食等方面也不讲究,有啥吃啥。她的处事方式和处世态度让她始终保持着一个很好的状态,虽然已达如此高龄,但母亲从不服老,乐观积极地面对着每一天。”

在邓彬的印象中,新中国成立前一年,10岁的他和姐姐、弟弟妹妹们一起跟着父母来到丹阳的外婆家,此后便在此扎了根。“我记得那时候一家人是逃难到丹阳珥陵投奔外婆的,后来母亲做了小学教师,父亲还是做医生。”从前的日子艰苦,一大家子过得很不轻松,但在父母亲的良好教育及充分信任下,邓彬和其他几个孩子都成人、成才,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得十分出色。而随着几十年来日子越过越好,邓彬愈发觉得与至亲相伴的日子渐渐拉长。

“外婆60多岁就去世了,父亲去世时是89岁,如今母亲104岁了,除了小脑有些萎缩,身体并无大碍。”邓彬说,早年间因为物质短缺,以及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不足,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长,但近些年来,身边人的寿命明显变长。“我们的祖父母辈,大多是花甲古稀之年便离世了,而到了父母辈,寿命明显长了许多。”在邓彬看来,医疗水平的提升、物质条件的改善、居住环境的优化、文化素养及心态的提高转变都是人们寿命增长的重要因素。“我母亲早年得过肺结核,那时候想用一支青霉素都十分困难,而如今各种疾病都能及时获得治疗及药品供应,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此外,随着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生活中各种硬件条件的改善,寿命变长自然不是难事。”

[年龄结构]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身体素质日益改善。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报告也指出,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至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而放眼我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市民的寿命也明显变长。

据可查证的资料显示,1982年,丹阳全县0~19岁年龄段的人口为30.32万人,20~59岁年龄段的人口为38.31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为6.84万人,人口平均年龄为29岁。1986~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逐步从年轻型转向成年型过渡。1990年,全市0~19岁年龄段人口为23.63万人,20~59岁年龄段人口为47.39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为8.77万人,人口平均年龄为31.54岁。1991~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逐步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2000年,全市0~19岁年龄段人口为18.56万人,20~59岁年龄段人口为51.84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为9.81万人,人口平均年龄为35.62岁。2005年,全市0~19岁年龄段人口为13.85万人,20~59岁年龄段人口为53.33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为13.11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居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99岁,其中男性70.47岁、女性75.50岁,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平均预期寿命72.28岁,其中男性70.08岁、女性74.49岁相比,分别增加0.71岁、0.39岁和1.01岁。

[寿星大数据]

目前,我市百岁老人一共有54名,其中男性12名、女性42名。从分布上来看,我市百岁老人最多的是在云阳街道,共17名;皇塘镇第二,有9名百岁老人;延陵镇第三,有6名百岁老人;访仙镇有5名百岁老人;界牌镇有4名百岁老人;曲阿街道、吕城镇各有3名百岁老人;导墅镇、珥陵镇、陵口镇各有2名百岁老人;丹北镇有1名百岁老人。而全市最长寿的阿婆龚秀英,生活在皇塘镇,今年已经108岁了。

撰稿:尹媛 陈静   制表:尹媛

丹阳日报庆祝国庆特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