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收获远大于付出

核心提示: “如果一次捐献,能挽救一条生命。你会怎么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蒯建强用行动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在旁人看来,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件很了不起的事。然而蒯建强却认为——

捐献,收获远大于付出


本报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王琦

“如果一次捐献,能挽救一条生命。你会怎么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蒯建强用行动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9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8楼血液科,除了血液病人的病房,还有一个特殊的病房,是给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使用的。记者轻轻走进病房,看到蒯建强正平静地躺在病床上。看到有人进来,蒯建强抬起头微微一笑,他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4天注射了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今天终于可以正式采集了。

暖心:隔壁捐献者一直陪伴在侧

蒯建强到医院的第二天,隔壁就入住了另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她就是在南京工作的90后“小姐姐”杜昌娴。性格开朗的杜昌娴一住院就和蒯建强交谈甚欢,并亲切地称呼他为“蒯大哥”。

得知小杜独自一人住院,父母远在北京赶不过来,无人照顾陪伴时,蒯建强和妻子十分心疼,在住院期间,完全把小杜当成自己的女儿般对待。记者在病房的时候,小杜一直陪在病房中,和蒯建强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明天你捐献的时候要注意,左手千万不能动……”蒯建强一想到什么注意事项,就立马告诉身旁的小杜,事无巨细,就怕第二天小杜捐献的时候出现什么不适。“今天我就离开医院了,你要照顾好自己,明天你同事过来,一定要让他们时刻关注你捐献时的状况。”蒯建强十分认真地叮嘱着小杜,即将分别,两人都非常不舍。

遗憾:上大学的女儿没有陪在身边

“本来女儿是要陪我来的,可惜她已经开学了,很是遗憾,但我在医院的每一天,女儿都会和我联系。”说到女儿,蒯建强满是笑意,他告诉记者,6月3日,他通过了高分辨检测,毫不犹豫地签订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知情同意书,原定于8月23日进行捐献,但由于患者情况发生变化,捐献时间一再被延后,这一拖,女儿就到了大学开学的日子。

“老爸,身体怎么样了?”“情况还好吗?”“捐献开始了吗?”……简短的话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拳拳爱意和忧虑担心。一收到女儿的消息,两只手臂扎着管子不能动的他立马喊来妻子,让妻子马上回复女儿,告诉女儿他情况很好,让女儿不要担心,在学校里好好听课,不要分心。

捐献一结束,妻子在一旁用棉球紧紧按着针口,蒯建强则立马拿起手机告诉女儿捐献完成的消息,并给女儿发去了自己的照片。消息发完后,蒯建强感慨道:“今天是教师节吧,我这也算是送给教师节的一份礼物了!”女儿正在学校准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蒯建强也希望女儿能记住今天,考出一个好成绩。

改变:有一个生命在等待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很多人来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自然为之,是无心插柳。”蒯建强觉得,这并没有多么高尚,他只是做了每个普通人都会做的事,“于我而言只是耽误短短几天的时间,而于受捐者而言,生命就得到了延续。我想不论换作谁,都会这样做的。”

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那一刻开始,蒯建强的生活就发生了一些改变,他比以前更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他希望能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最好状态,给远在广州的受捐者送去战胜病魔的力量。“那时候的运动跟平时运动是不太一样的,那是你在为另外一个生命重新燃起而运动。那时候不觉得累,就觉得他在等我,那种感觉很奇妙。”蒯建强说。

人与人之间的爱,如此交织而又如此深刻。即使素未谋面,当他选择奉献的时候,天平早已倾斜向了希望。近六个小时,蒯建强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躺在床上的他看着那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眼眶微红地感叹道:“生命的希望开始了!”一句感叹,令在场人动容不已。随即,工作人员带着这份宝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乘飞机前往广州。

助人助己:将希望传递下去

“在旁人看来,我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我觉得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收获其实远远大于我的付出。”蒯建强一直以来都是一位爱心人士、献血达人,也正因为长期献血,他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高于常人,也更愿意去捐献。“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更加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也让我看到了妻子和女儿的爱心和善意,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其实有时候,只需要向前迈一小步,就能帮助到他人,甚至是一个家庭,何乐而不为呢!”蒯建强承诺,在今后,他会竭尽所能地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做好妻子和女儿的“偶像”。

据了解,从2001年第一次无偿献血以来,蒯建强已经坚持了18年。这18年里,他在丹阳、镇江、南京等多地多次献血,献血量达10000毫升,已远远超过了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2011年的一次机会,蒯建强自愿登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自从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后,蒯建强就一直在等待捐献的这一天,为此他等待了8年,“等了这么多年,我以为不会有机会让我去捐献了,想不到说来就来了。”用自己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世上另一个非亲非故的人的生命,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勇气挺身而出,而接到电话的蒯建强没有犹豫,直接做出了干脆的回答:“好!我愿意。”在接下来的血样配型和体检工作中,蒯建强积极配合,并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了家人。有了家人的支持,蒯建强更加坚定了捐献的信心。

对于丈夫捐献的过程,妻子坦言心里是害怕的,但只要一想到在另一个医院中,有一个患者在焦急等待,她就能克制住心中的担忧,全力支持并陪伴在丈夫身边。他们也深知,患者已经进入无菌舱,做好了移植前的准备,所以“我们一定要完成捐献,一定要将这一份‘希望’给他送过去”。

受供者送来的感恩贺卡,一字一句包含真情。

记者 郡玉 摄

收到受供者的来信后,蒯建强十分感动,当即书写回信,祝福他早日康复。

记者 郡玉 摄

捐献结束后,妻子束梅花在给丈夫蒯建强按压针口,认真中凸显浓浓温情。

记者 郡玉 摄

省红十字会给蒯建强送来的荣誉证书和纪念勋章。

记者 郡玉 摄

为了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宣传普通群众平凡的先进事迹,本报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好人故事》专刊,旨在建立榜样示范作用,以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如果你的身边有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信友善、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事迹真实感人,身边群众认可度高,可以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 86983110 13913429001 18705291059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