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报纸引出的马相伯墓轶事

核心提示: 最近觅得一张1952年1月24日出版的《新闻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则消息,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还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周松涛

《新闻日报》刊登的报道

“文革”前的马相伯墓

迁葬后的马相伯墓

最近觅得一张1952年1月24日出版的《新闻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则消息,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还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消息标题是“马相伯灵柩安葬纪念会今日下午在震旦大学举行”。全文如下:

马相伯先生灵柩返国安葬纪念大会,定于今日下午二时在长乐路一三九号震旦大学礼堂举行,会上有马相伯先生门生故友,讲述相伯先生生平爱国事迹,欢迎各界人士及天主教友踊跃参加。

《新闻日报》是上海著名老报纸,创刊于1949年6月29日,由民国时期的《新闻报》改组而来。创刊初期,《新闻日报》侧重报道工商新闻,伴随中国社会形势与中共新闻政策的变迁,该报多次转型,后合并到《解放日报》,最终停刊。

新中国刚成立后,上海首任市长陈毅想到了爱国老人马相伯的灵柩还在越南谅山,应该让其回到祖国,决定迁葬回上海。1951年12月23日,陈毅市长派出了他的秘书和警卫员,陪同马邱任我、马玉章和马百龄,赴谅山接灵,于第二年的1月8日回归上海故里,并准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纪念这位爱国老人。

报纸中的消息,披露了在举行追悼会的前一天,曾经在震旦大学举行了一场纪念会,先生的门生故友在纪念会上追思了相伯老人的爱国事迹。第二天,即1952年1月25日,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礼堂举行规模盛大的追悼大会。陈毅市长亲临会场主持并致悼词。上海市领导、相伯老人学生家人数百人参加大会,后将马老遗骨安葬于西郊的息焉公墓。

相伯老人在息焉公墓只静躺了15年。空前的“文革”浩劫中,整个墓地被毁,马相伯墓惨遭破坏。

“文革”结束后,上海成立马相伯迁墓筹备委员会,经过和马玉章一家协商,决定在1984年马相伯逝世45周年之际,迁墓到宋庆龄陵园名人区。可是旧墓区早就夷为平地,改作它用,遗骨安在?马玉章到现场和筹备人员一起调查勘察,马玉章记得墓地的斜对面100米左右,是一座小教堂。警备区派出一个工兵排,按马玉章指认的位置开挖,终于发现了遗骨和红绸缎的残片,但未见棺木。马玉章确认这绸缎,就是爷爷入殓时穿的长袍。一同勘察的李烈钧的儿子李赣驹,当年也在谅山为老人送葬,也做了见证。遗骨被送往第二医科大学解剖专家鉴定,结论是身高在1.7~1.8米左右,年龄在80岁以上,马玉章确认是爷爷的遗骸。至于为什么不见棺木?马家做出一个颇为合理的推断:老人墓葬已经被盗,盗墓人以为定有值钱的财物,又见如此优等的棺木,劈开了才发现一无所有,因为偏偏天主教不兴财物陪葬,于是这上等楠木材,就被当做宝物片甲不留了。同年10月27日,上海举行隆重的马相伯迁墓安葬仪式。一代爱国老人从此长眠安息在故地最高规格的陵园,并和宋庆龄的陵墓毗邻。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