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民间偏方”,治病还是致病?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张女士致电本报民生热线86983119反映,称位于万善路北侧的小广场上出现了一两个售卖“秘方”“偏方”的地摊,吸引了不少晚饭后到附近散步、健身市民的围观。张女士觉得,这些所谓的“治病药方”不可轻信。此外,如此售卖所谓的药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张女士有些疑惑。

街头“民间偏方”,治病还是致病?

医生提醒:不要轻信“江湖郎中”推销的“偏方”,看病还应去正规医疗单位

女摊主正在讲解民间食疗偏方。

另一个摊位售卖治疗咳嗽、风湿的各类偏方。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讯(记者 马骏)近日,市民张女士致电本报民生热线86983119反映,称位于万善路北侧的小广场上出现了一两个售卖“秘方”“偏方”的地摊,吸引了不少晚饭后到附近散步、健身市民的围观。张女士觉得,这些所谓的“治病药方”不可轻信。此外,如此售卖所谓的药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张女士有些疑惑。

在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今天,医药信息自然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不少“祖传秘方”“偏方”等小广告也纷纷“披挂上阵”,占据街角电线杆或是现身一些小诊所的门窗上,神乎其神地夸耀自己如何包治各种疑难杂症,不论糖尿病、牛皮癣、性病,还是不孕不育,均可药到病除等等。然而,这些“秘方”“偏方”真的是“万能良药”?真能够包治百病?

接到张女士的电话后,记者于当天晚上来到了万善路北侧的小广场。晚上7时许,小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市民,有些是家住附近来这里跳广场舞的,有些是饭后散步到此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摊位就摆在小广场的一角,周围已经围了一圈看热闹的市民,很是显眼。记者走近后看到,其中一个摊位是一位女摊主,她面前铺着一张偌大的纸,最上面一行大字写着“宣传古今民间食疗偏方”,下面则分成了内科、外科、儿科、美容、五官科等。在内科一栏下面,有伤风感冒、病毒感冒、各种头痛等,这些病症都是绿颜色的字体,旁边对应着的红颜色字体则是标注“如何食疗”,像伤风感冒可以吃葱、姜、糖,病毒感冒可以吃葱白头。只见这位女摊主戴起耳麦,打开一旁的小音箱,手里拿着类似“教棒”的东西,不断向来往的市民吆喝着,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围观。一看到有人在摊位前驻足,女摊主就更加卖力地解释食疗的各种好处。

在另一边的摊位旁,摊主更是摆放了多张塑料板凳,一些在此散步的行人被吸引过去歇脚。与女摊主不同,这位男摊主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宣传纸以及小包装的商品。记者看到,这些宣传纸上不仅写着“治疗关节炎、肩周炎、风湿”等字样,还有写着“化州橘红”的纸牌,注明了“止咳化痰、健胃理气,免费品尝,三分钟见效”。只见这位男摊主一边煞有介事地对一位男性市民进行推拿,一边与一旁路过的市民攀谈。从对话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地摊上的“药方”售价大多在十几元至数十元之间。记者发现,这些袋装的“偏方”上没有任何标签。“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就是来看看热闹。”摊位旁的一位市民说,“这种‘偏方’很难让人相信,如果是真的有效,那还有必要在街头摆摊吗?”

记者注意到,虽然这两个摊位边围着不少市民,但花钱购买的几乎没有。记者随后联系了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尽快让工作人员前去了解情况,进行处理。

那这些“偏方”是否可以如此售卖?有关人士介绍说,根据相关规定,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都会按假药论处。也就是说,一些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所谓“祖传秘方”和“独家配制”药品,只要未收入国家药典或未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对外销售都按假药论处。即使是某些大医院配制的内部制剂,按新药品管理法规定,其在经过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也只可在该医院内部用作临床使用,拿到别的医院或诊所销售即是违法销售行为。

这些“偏方”是否真有疗效呢?市中医院医生表示,所谓的“民间偏方”,有些确实存在一定的疗效,但要确认其是否真的是“民间偏方”,因为也会有人打着“民间偏方”的幌子售卖假货。据该医生介绍,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确实流传下来许多具有很高临床价值的药方,这些药方都经过上百年的临床实验,如“云南白药”“六味地黄丸”等,但像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良方,目前大多都被收入了国家药典,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过检验,开始批量生产,造福于患者,早已脱离了“秘方”的身份。截至2000年的中国药典版本,流传于民间的“祖传秘方”“独家配制”良方就基本上被收入其中了。此外,每年再版的中国药典还陆续收入遗留民间的少数祖传秘方,而且每年新研制获批的药品也都被陆续收入国家药典,即使暂未收入进去的合格药品,也都经验证,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所以,仍然流传的民间“秘方”已经寥寥无几。而那些通过邮寄、散发传单等方式促销,甚至出现在居民区早市、街角路边的“秘方”和“独家配制”药品,可以说都没有经过药监部门检验,也没有获得批准文号,其安全性没有任何保证。

对医生而言,偏方只能供其参考,不能轻易应用于临床。一提到“祖传秘方”,就将其和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联系在一起是不科学的。对市民来说,选用偏方更是要谨慎,一定要弄清楚偏方的用途,适应症以及禁忌范围,必须清楚偏方的来源,特别要弄清一些同名或相近药物的用法,切不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试验品。另外,街头小偏方多是“江湖郎中”糊弄人的骗财把戏,根本就不能治什么疑难杂症。药方应因人和病情而异,用同一药方治不同人的病是不可能的。中医药学讲究辨证施治,即使是患同一种疾病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得病原因和身体状况的差异,用的药仍不尽相同,没有人能够凭着一个“祖传秘方”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因此,真正治病的“秘方”并不只是一张药方,还包括医生的准确诊断和合理用药。再好的“秘方”不被用在对症的疾病上,也难以发挥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如肾阴虚的患者如果服用了治疗肾阳虚的中药,那就会病得越来越重。

对此,医生提醒广大市民,看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单位,要相信科学,千万不要轻信那些“江湖郎中”推销的所谓“偏方”,否则,不但治不好病,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病良机,严重的话还会危及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