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有机肥料

核心提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种田的肥料全靠有机肥料当家。“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当年的有机肥料主要有畜禽粪肥、草塘泥、绿肥、饼肥、“三水一绿”、人粪和家杂肥、秸杆还田等7大类。

刘联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种田的肥料全靠有机肥料当家。“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当年的有机肥料主要有畜禽粪肥、草塘泥、绿肥、饼肥、“三水一绿”、人粪和家杂肥、秸杆还田等7大类。

畜禽肥是当时农村广泛使用的传统肥料,以猪圈粪为主,其次是羊、兔、鸡、鸭等禽肥。据验证,畜禽肥料中的氮、磷、钾齐全,肥效大,是有机肥的主要肥源,一般多作水稻基肥,三麦盖籽肥和油菜基肥用。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家乡大搞草塘泥,即在几块田中边埂旁挖一个深1公尺左右,宽、长度为2米左右的方形或长方形坑,以塘泥和红花草为主要原料搅拌沤制,这是生产队稻麦两熟主要的有机肥料之一,它含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和大量有机质,对作物增产和培肥改土有积极作用。70年代荆林公社种植“三熟制”高潮时,22个大队、190个生产队全用水塘沟泥加杂草等搅拌后堆放田头边,称为“堆肥”,作为三麦基肥和盖籽肥,以弥补肥源的不足。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们已很少使用塘沟泥及沤制草塘泥了。

队队种绿肥,是当年各生产队的积肥特色。每个队在三麦播种时,一般都要种下3亩左右的绿肥。传统的绿肥以紫云英,又叫红花草为主,作为绿肥中的当家品种。鲜嫩的红花草既可作猪饲料,还能食用,当然主要作为沤制草塘泥用。1980年,荆林公社播种红花草绿肥面积达2057亩,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8%左右。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丹阳各乡镇放养“三水一绿”作肥料,即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和绿萍。其中绿萍在水稻田中放养,其余的“三水”在水塘中放养。“三水一绿”可沤制成肥效高的有机肥,还兼作猪羊饲料。记得1978年是荆林公社放养最多的一年,放养绿萍5000亩,水面放养水葫芦约2000亩,水浮莲1000亩,水花生1500多亩,丹阳县曾在荆林公社召开过现场会。后由于水花生的生命力特别强,极易形成草害,到70年代后期,全县已不再种养了。

记得当年人粪和家杂肥,也是传统的当家肥。我们丹阳农村大多数农家,都有自积农家肥的习俗,自备粪缸积人粪肥,自堆高墩积家杂肥,主要用于三麦等旱作物作覆盖肥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荆林公社兴起了使用秸秆还田,作为水稻和三麦主要的有机肥源。当时还总结了秸杆还田可使田中土块由僵变松、由瘦变肥,杂草由多变少等几大好处。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人们时兴使用化肥这种无机肥,而对当年的有机肥开始疏远了。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