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古城燕子巷

核心提示: 丹阳燕子巷这条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老街,像条头南尾北的静卧巨龙,世世代代与老街上的房客相依相伴,迎来送往了一批批慕名前来观光的游人。

王成川

图为鱼巷王家大院外景

韩芬尔 供图

燕子巷片区老宅

记者 殷显春 摄

丹阳燕子巷这条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老街,像条头南尾北的静卧巨龙,世世代代与老街上的房客相依相伴,迎来送往了一批批慕名前来观光的游人。我自幼在麻巷门、燕子巷、贤桥脚下居住,燕子巷老街始终是心中难以忘却的一抹乡愁,岁月的琴弦拨动了那些风干的记忆,眼前时常掠过当年老街的概貌和风情,仿佛自己又回到了五十年代的童年时光。

贤桥脚下东通向麻巷门通泰桥的土渣路,好似燕子巷这条朝南静卧巨龙头部两枝长长的龙角,分别伸向西首的古老贤桥和东首的通泰桥。龙角西首边的杂货店、烧饼铺、燕子巷居委会办公室、夹住的几家民居、城中交管站、烧开水的老虎灶、糖烟酒小商店等连接到贤桥脚下,桥西就是县城的商贸交易中心。龙角东首的几家民居、丝巷弄入口处、大井头小学、史家大院。史家大院隔壁是古井、文教局、范家、施家、束家等大院。束家大院内有一口上小下大的古井,井下一层层青砖砌的井圈越往下越大,触到水面有一间老屋大的面积,吊水的咣当声传递出浑厚的回音,井中水质清亮,一年四季清泉不断。早上去学校时,常看到一女老师陪同一双儿女从束家大院出来,那男孩就是后来的正则画院院长杨潮。束家大院斜对面就是社会福利厂、县政府大院和通向麻巷门通泰桥下的护城河……龙角顶头豆腐店西的城中交管站是这条土渣路上最闹忙的地方,每天清晨几十辆苏北人拉着小板车把燕子巷头和贤桥脚东塞得水泄不通,还有几位丹阳的娘子军也位列其中,交管站负责人黄老虎站在板车上宣布各组的运输任务后,人车拥挤的场景就很快消失一空。

燕子巷老街由麻条石铺就,两边斑驳的青砖黛瓦老宅浸透了岁月风蚀的痕迹,穿插在各色店铺之间的深宅大院是一座连着一座,前后贯通,相互连结,尤如电影“地道战”里的地下通道,外人进去好似刘姥姥到了大观园,摸不着东西南北了。巷头的东西两边分别是居委会办的生面加工店和棉絮加工坊,这里的细阔生面、馄饨皮口感和信誉在客户中都有较好的评价,在这条街三家面店中规模最大。棉絮加工坊通风的铁格子窗棂上沾满了飞絮,老远就听到了屋内传出弹花弓的声音,走出来的弹花匠浑身上下满是絮花。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都比较艰难,翻弹旧棉絮的生意一年到头都好像做不完似的。

棉絮加工坊隔壁是城中交管站的食堂,那时的食堂基本是老三样,早晚稀粥,中午用陶缽蒸饭,素菜大锅煮,少量荤菜也是煮好分装到小盆让条件好的人享用。我那时在食堂里搭伙,餐餐吃不饱,粥碗最后都要用手指刮干净。食堂斜对面就是我的家,忽闻隔壁南墙小学男体育老师被抓走,事后才知他搞了好几位六年级高个女学生,被家长发现后才东窗事发。

住在我家北墙的是街上大名鼎鼎的徐记木匠行,高大宽敞的大厅全是罗砖地面,屋顶铺着网砖,盛夏酷暑屋内清凉舒适。客户订做的各种家具靠北墙摆放,后墙边堆放的好几副寿棺格外引人注目。徐记木匠行的家具品质在外有口皆碑,生意常年红红火火。个头不高、花白短发的徐大爷干木匠活眯眼吊线一丝不苟,讲起话来中气十足,整个大厅都有回音。大儿子脑子有病,整天面无表情地在屋里屋外的地上用粉笔写大正楷的“福”字;老二无忌一表人才,学有一手很漂亮的木匠活,是丹剧团制作布景的大师傅;三儿毛毛在厂里上班,小儿桐桐上小学,徐大妈把一家老小服侍得妥妥当当。记得春天来后,成双的燕子衔泥飞到徐家大厅的横梁上做窝,有时也看到老燕喂小燕子的温馨画面,听到小燕子的叫声。听老人说燕子筑巢象征着引来财气,徐记木匠行当时在燕子巷也算得上是殷实之家了,这大概与燕子飞来筑巢有关吧!

我家的对面是余家和毛家,两家的当家人分别在纱厂和轧花厂上班。斜北面是孔家理发店,堂前两张理发椅上时常坐着人等待理发。大女儿后来分配到贤桥理发店工作,与一位店里的理发师结为夫妇,成了名副其实的理发家传人。

徐记木匠行北面的布伞店、冥币纸烛店、生面店旁是张家大园,大园内一进连着一进,每进天井都种有常绿树,花坛上栽有花花草草。张家祖上是有名望的中医世家,名中医传人张泽生是省城医院的专家。居委会主任邱雪芳和城镇皮件厂吴双川厂长都居住在园内,听大人们说此园是块出官的福地。大园的后门直通与燕子巷南北并行的丝巷弄。丝巷弄与弄尾的麻巷门、燕子巷一带,在清朝末年就是县城丝行、绸庄营销的集散地,丝巷弄也因此得名。

袁家大园在张家大园北首,袁家的中医小儿科诊所在县城也颇有声望,最有名气的是种“牛痘”,据说民国中期,丹阳方圆十里小孩所种的“牛痘”,都是袁老中医父子俩种的。园内格调虽与张家大园大致相同,但中间有的房屋已经倒坍,露出了颓败的迹象,后园一带已被一些早年从苏北迁徙过来的人家砌起了简易住房。大园后门是丝巷弄内的张家老宅。

郭家大园位于袁家大园对面,也是一座挺有气派的深宅大院,郭家老兄弟几家同住园内,平时人员进出都随手关上大门,一般不让外人进出。隔壁的孙家大院前面已成空旷场地,很多人都从这里到西面贤桥河边的和平桥粮油站去买计划粮油。

赵家弹花店、春林面店、贺家煤球店、何家杂货店、王家豆腐店等是燕子巷中段最热闹之地,终日里在此处买豆腐、煤球、盐醋酱油、生面的人川流不息,有的买了东西还要坐在面店里聊会天才打道回府。

王家豆腐店转角往东就是麻巷门大街,街头宽长的麻条石路直通护城河。戈二叔家的五香猪头肉、王宝林家的油布伞、曹家的大马车是这条街在外的亮丽名片。曹家的棕褐色高头大马,每天清晨都拉着马车行走在贤桥与火车站的马路上载客;王宝林家的黄色油布伞晾晒在门前的麻条石路上,像一片黄色的花园,分外美丽;戈二叔每天下午挑着五香猪头肉到贤桥脚西站摊,猪头肉的香味飘满了麻巷门和燕子巷的街头巷尾。

公安局的看守所在西北面一段长长的高墙闪,两扇大门整天都关着,很少有人进出,这一路段静悄悄的,是燕子巷最安静的地段。有一次傍晚我看到一队剃着光头的犯人像是劳动后,由看守人员押解着鱼贯走入大门。看守所对面有一篮球场,是看守人员们体育活动的场所。我常从偏南的张家大园后门进去,抄近路转到麻巷门的卜家大园家里。

篮球场北首是夏家大园和黄家大园,黄家大园内一棵古老的皂角树枝繁叶茂,满树的皂角年年挂满枝头,如今此树仍原地不动的矗立在市民广场一角。当年丹阳的篮球名将夏坤坤就住在夏家大院,那时的丹阳篮球名声在外,南京军区的许世友将军队曾与丹阳篮球队和丹阳农民篮球队较量过球艺。

王家大院右转弯是通向护城河边麻巷门招待所的鱼巷,巷内王家祖传铁桶般的三进深宅曾被日本鬼子当作宪兵司令部。后来,抗战老兵戴文福也居住在园内,此园与王家大园连接在一起,都是王家的老宅。西北角的清真寺右转弯是宝塔弄,这条麻石弄直通和平桥。

当年燕子巷74号的清真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太平天国时期,丹阳牛集市场繁荣,每逢集日,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很多回民来丹买牛和土特产品,不习惯汉族饮食,移居到丹阳的回民江润之、杨正寿等人,在来买牛的客人中劝募基金,并到沪、宁、武汉等地富裕回民中募资,在燕子巷购买基地,于咸年三年建造了四进房屋,牌楼式的大门上镶有“清真寺”石匾额,并在临街对面砌造一座水磨青砖照壁墙,中嵌标志回教的“开天古教”四个大字,又请阿匐主持清真寺事务并接待外地回民。从此,外地来丹的回民就有了寄居和饮食之处。随着回民来丹频繁,人员日益增多,民国十六年,江子联、童隆斌、杨大潮等人又赴武汉、芜湖、宁沪镇等地向富裕回民劝募,在清真寺后的宝塔弄十号购土山一座,平整后重建大殿,引得十多户回民来丹定居,到清真寺“聚礼”的也越来越多,这成了燕子巷一道独特的回民风景线。十年浩劫期间,教堂被毁,清真寺无人管理。

县人民大会堂是燕子巷的尾部,五十年代初这里是一片荒芜之地,县政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动员县级机关以及城区机关、企业职工、居民等千余人组成一支庞大的义务拆砖取砖大军,拆除新北门地段的城墙。拆城的、搬运的、清理城砖石灰浆的三个组各司其职,最后将清理好的城砖堆放在建造大会堂的工地上。一九五三年元旦,县人民大会堂建成对外营业。此后,这里成了人们欣赏戏曲、文化娱乐、召开各种干部大会的主要场所。人民大会堂大门前的新马路走过去就是人民体育场,体育场内东边的护城河边,每到夏天人们都聚集在此洗冷水澡。

当年曾听四方游走的风水大师提过,燕子巷这条静卧的石龙地是块上好的风水宝地,它的头西是内城河的贤桥,头东是护城河的通泰桥,尾西是内城河的和平桥,尾东是护城河的新北门桥,燕子巷在四座桥、二条河的中间,巷内的多个大院与东西的二条河贯通相连,路路相通,颇似一幅布满智慧的八阵图,这也显示了古人建宅的高明之处。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