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奔波劳碌《云阳方氏宗谱》成功续修

核心提示: 7月20日上午,延陵镇宝林村杨庄自然村水泥空地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经过7年的努力,新版《云阳方氏宗谱》告成。

本报记者 殷显春

图为新版《云阳方氏宗谱》颁谱现场。

记者 殷显春 摄

 

7月20日上午,延陵镇宝林村杨庄自然村水泥空地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经过7年的努力,新版《云阳方氏宗谱》告成。记者现场采访后,了解到已中断72年的《云阳方氏宗谱》续修背后的点点滴滴。

村庄拆迁引发寻谱话题

2012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云阳镇方甲村拆迁在即。远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原中科院高级研究员方明宝携次女方寰回家乡省亲,顺便办理拆迁事宜。方明宝已经60年未曾回过故里,对故土的眷恋刻骨铭心。席间,他向侄子方丹平问起家谱是否还在?当得知村中家谱早在“文革”时就被焚毁后,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为了帮助老人实现心愿,方丹平主动请缨打探是否还有家谱传世。从那时起,方丹平就开始了漫长的找家谱、续修家谱之路。

方丹平告诉记者,他在经商过程中无意中得知延陵镇一位与他同名同姓者,于是通过114查号台找到电话号码,得知这位也叫方丹平的宗亲是延陵杨庄人,对方答应帮着查找家谱。

一周后传出喜讯,家谱终于找到了!方丹平喜出望外,当即驱车前往杨庄村,终于在方栋构的家中见到了72年前编修的《方氏家乘》。然而,从未接触过家谱的方丹平看到家谱后却无从下手,翻阅了半天,连自己村上的村名都找不到。后来他才知道,方甲村原名璧城村,杨庄村在家谱中名为“大洋庄”,由此可见家谱保存了许多古地名。

征得方栋构同意后,方丹平把家谱借回家认真阅读,研读到深夜。第二天他就与长辈方元良和方向学等族兄弟共同商讨修谱之事,正式开始启动续谱。

寻根睦族力促新版家谱玉成

要续修家谱,首先必须要找到老谱,其次要弄清各个分支,找到各支后人,一个不落,才能完整衔接。

由于距离上次续修家谱时间跨度大,加上谱中分支地名也因年代久远、天各一方很难查找。方丹平通过公安网得知底田支位于皇塘镇低地下村,于是带着家谱驱车前往,通过对比谱中姓名,终于找到了这支失联半个多世纪的分支。

一个偶然的机会,方丹平结识了访仙方中华、方竹英兄妹,意外得知他们就是方氏孝里桥(今访仙晓里桥陈家村)分支后裔。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孝里桥宗亲居然保存着一部崭新的老版《云阳方氏宗谱》,从而使得家谱续修更加便利。

在两年多时间里,方丹平陆续找到了竹巷支、麦溪管巷支、宝堰岗下支后裔,他还通过多方努力,找到了茅山山脚下句容荷塘支。同时,他发现杨庄村还有另外一个分支,以前从未合谱。本着和亲睦族的理念,这次新续谱终于合谱。

据了解,方氏家族自北宋末年“靖康之难”迁徙丹阳,首次修谱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至民国丁亥年(1947年)续修,前后八次。此次续谱时间跨度长,难度很大。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新版续谱《云阳方氏宗谱》终于面世。

新版家谱最大程度保持了家谱的特色,仍为线装宣纸装订,分上、下两函,共14册。在家谱编修中,新版家谱按照续修家谱的惯例,保留了老版家谱的序、画像、赞、世系图、年表等全部信息,将老家谱全部文字录入。另外,新版家谱还打破“女性不上谱”的陈规,首次把女性全部编修入谱,对于全国劳模方美芳等家族杰出女性,还特意刊发专文介绍。

解读家谱揭开神秘家族史

翻阅《云阳方氏宗谱》,方氏家族的千年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家谱记载,丹阳云阳方氏的外世系始祖为唐朝诗人方干,浙江淳安人,留存于世的诗文有300余首。内系始祖为宋代左枢密院使方廷实,南支祖为其孙方信儒,北支祖为其孙、上林苑録事、太学生方天治。“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方天治流寓京口(今镇江),游学曲阿(今丹阳),“观万顷洋之滨(今延陵杨庄一带),三山拱照,万顷遥连,山水秀美,仰观季子风范,民风淳美,遂卜居于此。”自方天治、方信儒始迁延陵,距今已有900余年。洋庄(杨庄)为丹阳方氏发源地。

《云阳方氏宗谱》还勾勒出方氏家族从丹阳开始的迁徙线路。方氏落户丹阳洋庄后,第八世方以支于明代洪武年间入云南楚雄卫军,另立分支。明永乐初年,第九世方予玉迁居常州底田(今属丹阳皇塘低地下),九世方予贵迁至管巷(今麦溪管巷村),方予讼迁居璧城(今云阳迈村方甲,2012年全村拆迁搬至迈村新城)。底田支和璧城支迁出后各自另立支派,各自纂修支谱。第十一世方宗敦从底田迁居皇塘方家村,第十五世方镜迁居洋庄村边竹巷村,分出竹巷支。第十一世方受达迁居金坛,方受明迁居江阴。第十四世方小廿二从璧城迁居孝里桥,分出孝里桥支。十三世方锡荣迁居丹徒宝堰,分出岗下支,岗下支十六方世琮、方世环又分别迁居句容和安徽宁国,另立支派。十六世竹巷方继增迁居句容荷塘,分出荷塘支。

此外,方氏后人还迁居南京、句容、杭州、开封、太仓、重庆、兰溪、苏州等全国各地。当代,方氏人口迁徙更加频繁,部分人士移民海外。

方丹平说,盛世修志、续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由于历史原因,他这个年龄段的人以前对家谱没有印象,对家谱所载的内容更是茫然无知。通过这次纂修家谱,才真正接触了博大精深的家谱知识,重新认识先祖之荣耀与艰辛,实在是一大幸事。同时,家谱中含有大量家规、家训等优良传统文化,捡拾传统,弘扬优良家训,端正家风,牢记乡愁,光大门楣,为家族和丹阳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