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的“扫盲”工作

核心提示: 解放前,丹阳文盲较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文盲更多。

■韩家驹

解放前,丹阳文盲较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文盲更多。

1952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声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刚开始时,由于识字难度大,进度非常慢,何年何月才能扫净文盲很难预料。不久,解放军连队指导员郝建华创造发明了“连成识字法”,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丹阳县委宣传部把扫盲试点任务交给文化馆去完成,要求率先在全县办首个扫盲识字班。领受任务后,我们就在馆内腾出朝北的四间庭房,借来了课桌、黑板、辟成教室。第一期报收了50多名清一色的女学员。她们分别来自附近的丹阳轧花厂、老西门丁巷、谷口街、冬青巷。其他居委会也积极动员青年女居民参加学习,文化馆干部轮流担任教员。由于“连成识字法”的字形是拉丁文字,与我们过去读书时学的注音字母,字形不同,声、韵发声也不符,只能边学边教,先后共办了4期。后以已学成脱盲的学员为骨干,用“滚雪球”的方式,让她们先做学生,后做“先生”,向周边扩展,形成夫妻学、兄妹学、全家学的热潮。一年后,城区近70%的文盲告别了目不识丁的时代。为了向农村等纵深地区进军,丹阳成立了扫盲办公室,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首批干部有:欧阳金元、谭志蛟、刘福荣、钱北荣、丁栋樑、岳寿清、王文培、盛逸芳等,基本上达到每区一名,使扫盲工作走向了经常化、常规化、专门化。文化馆在完成这项伟大的历史任务后,结束了这项工作。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