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墅小华初中的辉煌岁月

核心提示: 1980年,为适应中考、高考的改革,农村初中进行整合,和巷初中、小华初中、大华初中合并为小华初中,学校就建在小华大队。

1980年,为适应中考、高考的改革,农村初中进行整合,和巷初中、小华初中、大华初中合并为小华初中,学校就建在小华大队。两排十间红砖瓦房南北相对称,教室宽敞明亮。中间是个大明堂,“十”字路把大明堂分成四块方地,四周栽着冬青树,中间是菜地。学校大门向东,门牌上写着鲜红的大字“小华初级中学”。西门外是操场,操场南面有一个水塘,叫“北横沟”,里面的水清澈、明亮。学校周围是稻田,被绿色包围着。这在当时农村来说,应该算是宁静、优雅的学习环境了。

学校有三百多名学生、十五个老师(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各五个)。

姜大方校长明白这师资队伍力量不强,新手太多,要搞好教学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学生来自三个学校,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已恢复中考、高考,但受“读书无用”的流毒,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不能搞好新建的小华初中的。教师会上,姜校长分析了以上两种情况。提出了“打铁要靠自身硬”,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用两个字概括,即“乐教”。学生要改变老师管着学、家长逼着学的坏习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也用两个字概括,即“爱学”。

按照“育人”“乐教”“爱学”这些理念,老师从不迟到早退,学生一进班级就读书。中午时间老师不用坐在教室里看学生。学校形成了良好教风、学风。

1982年,小华初中陈爱萍、尹华明考上省丹中,蔡建良考上丹阳师范。1983年,徐勇考上省丹中(后来考上北京大学),孙志杰、葛武、钱国琴考上丹阳师范,还有不少考上中专、卫校及高中的。教学成果累累,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导墅片四个乡镇共十二所初中,每年中考前,四乡镇都要进行模拟考试(实际上是四乡镇竞赛)。由于小华初中平时就贯穿了“乐教”“爱学”“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教学理念,所以中考的六门功课几乎都拿第一,前二十名占近一半。升学率一直在丹阳名列前茅。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大搞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校可以办厂,可以搞种植业。姜校长发现姜国英有这方面的才能,就让他负责办一个大理石加工厂。大理石厂搞得风生水起,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劳技教育先进集体”。

引种草莓,小华初中在全丹阳开了个好头。姜校长与镇江农科所联系,引种在欧美、日本等国被誉为“水果皇后”的“宝交早生”草莓苗。1986年,首批日本“宝交早生”草莓在小华初级中学实验基地安家落户。几个月后,鲜果上市,便成了抢手货。学校培养的草莓苗供不应求。次年,学校又引进了“美国六号”新品种,培育30万株种苗投放市场,当即被本地和上海市郊的农户抢购一空。

1987年,小华初中被中国农科院果品研究所定为南方实验基地,并提供了保加利亚的“索菲亚”草莓新品种。9月下旬,实验基地一片葱绿。著名果品专家、草莓课题组负责人朱秋英教授来信称赞:“一个只有六个班的初中,做出如此大的成绩,实属不易。”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小华初中为广大农户提供“美国六号”“索菲亚”优良草莓种苗250万株,创造效益500万元。上海宝山一专业户种植“美国六号”草莓,次年春季草莓鲜果收入达4万元。随着草莓的普及,草莓糖、草莓可乐也因此问世。小华初中草莓种植为农民发家致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件事情不仅惊动了教育部门,而且惊动了江苏省委。1990年3月25日,副省长杨泳沂亲临小华初中视察,肯定了小华初中草莓基地为农民脱贫致富,是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的典范,值得总结推广。并且题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服务。”当年小华初中被评为“全国小星火活动先进集体”。1991年5月又被评为“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姜校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与农民合作,扩大草莓种植基地,培育更多的草莓秧苗供农民种植,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农村人只想早点把孩子的户口迁出去,大都让孩子考中专、卫校、丹师。省丹中招不到好生源,于是采取提前招生的办法。1992年,小华初中派十位学生参加考试,结果五人被省丹中录取,小华初中又一次在丹阳出名了。此后,考上省丹中的学生有几十位。

小华初中还为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其中校长有八位,其中一位还当上了市政府副市长。

1998年下半年,丹阳教育进行改革和整合,小华初中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被合并到导墅中学。这所美丽的乡村初中就像一座熠熠闪光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师生的心中!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