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逛庙会的记忆

核心提示: 庙会,又称“集场”,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会”。笔者童年逛庙会的情景,至今仍然留在记忆中。

6917132bf6d79d81f8c745216c13edcd

■刘联芳

旧时的庙会场景(资料图)

庙会,又称“集场”,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会”。笔者童年逛庙会的情景,至今仍然留在记忆中。

旧时,每年春节过后,城内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农用具及玩具。小时候,我们小孩特别喜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庙会看看风景。旧时丹阳的庙会声势浩大,数十个大小庙会沸腾了丹阳城乡。

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是家乡华甸庙的庙会,大人小孩成群结伴,来到华甸庙赶庙会。记忆中,笔者看到华甸庙张灯结彩,棉花糖、冰糖葫芦、年糕等小吃飘香。最热闹的是庙前戏台周围人山人海,父亲将我坐在他肩上,尽管汗流满面,但那看戏的滋味真是舒服极了。最为庄严的要数祭祖仪式,表演者在巨大的佛像前祭拜,然后用动感的舞步表达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祈福。在当年小小的大路两旁,摊贩连同各类工艺品、农用品、装饰品,将原本普通的马路,变成名副其实、欢乐喜庆而具有十足历史味的“庙街”。

农历三月十八小茅山庙会,是以地道传统民间特色而闻名。记忆中,小茅山庙地处红墙翠瓦、苍松翠柏之间,庙会上叠罗汉、舞大刀、耍猴子、玩蛇的、套圈的等,连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等,组成了一幅最有庙会特色的民俗画卷。记得当年庙会上还有多处剪纸小摊,这里的剪纸都是由摊主制作,因为乡土气息浓郁再加上价格便宜,我总是愿意多买几张带回去贴墙上,家里焕然一新。

记忆中,农历二月廿八的前艾庙会,是最具人气的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前艾集镇,赴一场热闹非凡的庙会。这天,前艾庙会上锣鼓喧天,唱啷当、舞龙灯、送麒麟、走马灯、狮子舞、荡湖船、扭秧歌等应有尽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庙味。前艾庙大同观前的戏楼广场,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古装戏表演吸引了几千号人。演戏一停,马上开始舞龙。当年长老告诉笔者,庙会上的舞龙,目的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而黄龙打盘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后演变为民俗文化活动。笔者亲眼看到,前艾庙内,有一批批善男信女聚集诵经念佛,钟鼓声和念佛声此起彼伏,彻夜不断。而戏班子在戏楼上演戏,一般演3至7天,观者拥挤、其乐融融,共度红红火火的农村庙会。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