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给农民以文化滋润

核心提示: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本报记者 蒋玉 通讯员 开轩

记者 蒋玉 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开发区河阳村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给田野以文化滋润。

让乡村文化建设真正活起来,就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据河阳村村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冯村与后河阳两个自然村,一直有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传统,并且每年慰问关心村内老人、评选“五好家庭”。历年来,冯村已评选出20户“五好家庭”,这些家庭充分发挥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凝聚了一股积极向好的向心力;后河阳则在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广场舞、踢毽子等集体活动,该项传统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

精神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了能充分调动青少年儿童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在每年的3月5日,河阳村联合河阳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参与活动的少年儿童累计超过500人次,学雷锋活动也得到村民、学生和各社会人士的赞扬和肯定。此外,河阳村还多次组织儿童清扫道路垃圾,让他们懂得了劳动的意义,为共创美丽农村作出贡献;看望贫困老人,让他们知道了这个社会还有需要帮助的人;参观农业园,让他们感受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样的活动,让儿童们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每次活动结束,不少儿童都说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受华夏几千年“家”文化的熏陶,河阳村村民对村集体活动很是认可。每次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前,村里的有识之士纷纷主动奉献,或是出力协调,或是出资赞助,不求回报。“只有每个环节都有人参与,活动才能持续下去,才能把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河阳村负责人表示,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更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转化为强大的力量。今后,河阳村将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增强村文化底蕴,提升村民精神内涵,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据统计,截至目前,河阳村已慰问在职和退役军人累计100人次以上,慰问老人累计300人次以上,慰问困难群众100人次以上;每当有村民有难事、急事的时候,总有村民出钱、出力、出智,如为村里的尿毒症患者联系慈善机构,积极寻找“配型”,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求回报的帮忙,把这种“家”的氛围始终弥漫在村里,那些互帮互助的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这个村的,有义务帮忙!”

精神文明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新的一年,河阳村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给勤劳的农民以文化的熏陶,其生活会变得更加幸福美好。”该负责人表示,河阳村将通过精神文化传承,提高全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村民。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