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菜,丹阳普通家庭曾舍不得吃

核心提示: 如今丹阳,不断更换门庭的店铺很多,但只增不减并时常还扩大门面的就是熟菜店。据了解,丹阳城乡目前已有熟菜经营门店、摊位约一千多家。

本报记者 溢真 通讯员 陈苏成 步玉庭

图为上世纪80年代老四牌楼熟菜店和现今的该店店堂内景。

记者 溢真 摄

往事:

上世纪80年代末,丹阳坊间有这样一个段子:城里一位殷实人家的小伙子第一次到乡下女朋友家做客,看到女方家人都在手忙脚乱地杀鸡宰鱼,他为了表示自己“懂青头”,就很“体谅”地表示说,不要这么忙,多削点熟菜就行了。小伙子的这句话让农村家庭感到很尴尬,因为在当时熟菜的价格和地位要远远高于农家自家养的鸡鸭鱼虾,买熟菜要到集镇上才有。著名作家周竹生在《买肉》一文中这样描述40多年前国营四牌楼肉类门市部制作熟菜的场景:过了第二个天井,最里面是熟肉制作间,大灶头上架着三口大锅,香喷喷的熟菜就从锅里捞出来供应全县。制作的熟肉主要有肴肉、酱肉、香肠、叉烧、肉松、猪头肉、猪尾巴等,熟肉要拉到靠近现在八佰伴一侧的门市部销售。“一块猪头肉,香一条马路”的俗语生动表现了当时熟菜的美味。那时婆婆说儿媳不会过日子,往往有一条“罪名”就是:经常买熟菜吃,自己怕烧。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也开始变化,而吃熟菜又比下馆子要实惠。学了一手卤菜、炒菜技艺的原饮服公司职工邓炳煜“下海”干起了个体,于1981年5月2日在四牌楼西北角开起了一家门面只有几个平方的熟菜店,这也是当时丹阳第一家专门的熟菜门店。说起当年熟菜热销的盛况,邓炳煜说,他们店那时也就经营20来个品种,但有时仅酱排骨一天就卖几百斤。

近闻:

如今丹阳,不断更换门庭的店铺很多,但只增不减并时常还扩大门面的就是熟菜店。据了解,丹阳城乡目前已有熟菜经营门店、摊位约一千多家。作为业内前辈,老四牌楼熟菜店主邓炳煜介绍说,丹阳熟菜消费为何长年不愁客源?一是市民日常食用和平时待客,二是城乡家庭办宴席需要采购,三是现在许多熟菜店增加了熟菜加面条的服务,这也大大扩大了熟菜店的早餐和夜宵生意,甚至是全天供应。比如老四牌楼熟菜店从2000年开始就推出了堂食面条服务,开发的菜品现已达上百个,并坚持从原料到成品全部自己掌控、烹制,生意也因此一直很红火。市餐饮协会秘书长杨志荣认为,一碗肴肉面,几碟冷盘,一碗大麦粥,这种“丹阳味”已深深融入丹阳人的骨子里,这也使丹阳熟菜店的生意得到了延伸和扩大,并成为丹阳餐饮消费的一大特色。从5块钱到几十元,熟菜店的消费档次适应丹阳最广泛的消费群体,因为熟菜店消费体现了丹阳普通群众真实客观的餐饮消费能力。因此,丹阳熟菜店的亲民消费使之保持了不断增长的营销势头,有一些带面馆的熟菜店的营业额已相当于一家中小型酒店。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